从舆情事件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另一面:2019年公益行业十大舆情事件
标签:
资讯 善达舆情  
从舆情事件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另一面:2019年公益行业十大舆情事件
提要
善达网和善达舆情梳理了过去这一年的十大舆情事件,其中几乎每一件事都与公益行业的不成熟紧密相联。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梳理,就像打开一只潘多拉盒子,不仅折射出公益行业现存的不完善,也是深层问题浮出水面的过程。

编者按:

历史会暂时迷失方向,但是,人类历史的车轮却滚滚向前。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公益事业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公益行业持续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不时出现的负面事件也让公益行业萌生“寒意”。

善达网和善达舆情梳理了过去这一年的十大舆情事件,其中几乎每一件事都与公益行业的不成熟紧密相联。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梳理,就像打开一只潘多拉盒子,不仅折射出公益行业现存的不完善,也是深层问题浮出水面的过程。

通过这些负面事件,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另一面,无论是刮骨疗伤,还是直面惨淡,只有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公益有太多的温暖和感动值得我们投入其中,享受其所承载的生命的宁静与喜悦。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相信,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在阵痛中砥砺前行,终将走得更远、更坚定。 

一、“一路平安·让爱回家”公益项目被质疑是骗局

1月27日,公众号“闪电人和海克特”作者“dangpu”发布文章质疑中国平安、轻松筹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一路平安”公益项目,指责公益项目里帮助的对象不是真实农民工而是花钱请来的群众演员,并称筹到的300万元中,有接近200万元要用于向中国平安买保险,因此涉及关联交易。两天后,“dangpu”再次发布文章称,收到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发来的澄清信息,对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澄清表示认可。

点评:dangpu的出现,并不能被看作单一事件。互联网推动之下捐赠人意识出现了质变式觉醒,公益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形势,一旦留下“把柄”,伤害的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如何面对“质疑常态化”,是公益行业的一门必修课。

二、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募款用途引质疑

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参与救火的27名森林消防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全部牺牲。4月1日,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发起“紧急支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募捐项目,该项目共筹得善款3045611元,项目以30名救火烈士名义发起,但项目预算方案有过半善款用途并非慰问烈士家属,这引起了一些公众质疑。舆情发生后,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对善款使用方向做出调整,遵循捐赠人意愿以慰问费的形式平均分配给30名英雄。

点评:慈善以公平当先,彰显人性的悲悯与大爱。作为慈善组织,并没有以行善者身份在受助对象面前接受赞美的资格,道理很简单,财产的所有权是支配权的根本,尊重捐赠人意愿是慈善的底线。

三、辽建友基金会“公益捐存”涉嫌违法

深圳市辽建友教育基金会在微信公众号对其运作的“财智投资基金”公益捐存项目描述如下——基金会按照章程使用筹款项及其增值收益,并向捐赠人支付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计算的存款利息,在投资周期结束后,捐赠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全额收回捐赠存款(捐存)的本金和存款利息。《公益时报》在随后的报道中称,“公益捐存”——这个筹款“套路”不一般,质疑其涉嫌违法。2019年9月25日,深圳市民政局发布公告称,给予深圳市辽建友教育基金会警告行政处罚。

点评:当这种所谓“公益捐存”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一旦投资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将给基金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涉嫌犯罪,即便该基金会与金融机构达成了某种尚未公开的项目合作。基金会的投资理财是基于保值增值目的,但绝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底线的要求。(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何国科)

四、#Me too相关事件发展继续引关注

2018年,舆论曝光多起公益慈善界知名人士被举报性骚扰事件,造成了恶劣的行业与社会影响。2019年相关事件继续引发关注:年初“工友之家”贾志伟被举报性骚扰;6月,成都一天公益理事长刘猛性骚扰案于成都武侯区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刘猛存在性骚扰行为,判定其口头或书面道歉,该事件是性骚扰成为独立案由后首例获审理案件;12月,曾于去年被举报性骚扰的“花开岭”公益村发起人邓飞开展项目公开募款,遭受质疑,公开募款项目被下线。

点评:2018年初爆发的#MeToo浪潮让整个公益行业受辱,不少人劝年轻女性离这个“危险的圈子”远一点。但性骚扰从来就不是公益行业特有的现象,没必要上纲上线。我们不希望这场#MeToo运动又一次加深公众对整个公益行业甚至公益从业者的误解。但加强行业自律等有关机制的建设,需要整个行业持续关注和行动。

五、水滴筹接连引发舆论争议

2019年,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接连引发公众热议:5月初,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百万募捐”事件,激起公众对水滴筹审核不严格、管理不规范的质疑。11月底,一段名为《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使水滴筹再次卷入负面舆情旋涡;在这次负面舆情中,公众的质疑更加深入,直指水滴筹的性质与模式。

点评:公益与商业从来不是水火不容的。但是法律上的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却泾渭分明;所有将两者混淆或混合的做法最终只能使该组织首先适用商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商业组织从善是自由选择,而公益组织从商却被法律纳入严格规制,其理由不言而喻:需名实相符、权利义务对等。(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金锦萍)

六、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一审宣判

11月6日,全国首例因网络个人大病求助引发的纠纷在北京朝阳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定筹款发起人莫先生隐瞒名下财产和其他社会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一审判令莫先生全额返还筹款153136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点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对于拓宽社会救助范围、促进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已经蓬勃发展,但是相关的法律规范尚处于空白,建议推进相关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网络筹集资金分账管理及公示制度、第三方托管监督制度、医疗机构资金双向流转机制等,切实加强爱心筹款的监督管理和使用。(朝阳法院望京法庭庭长 王敏)

七、papi酱旗下博主自述家暴经历引发舆论旋涡

11月25日,在第20个“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当天,Papitube 知名仿妆博主“@宇芽YUYAMIKA”通过微博曝光了自己被前男友“@沱沱的风魔教”强行拖拽的监控录像,并详述遭遇暴力的经历。事件得到了广大媒体和群众的关注,家暴再次成为热词。

点评:家暴受害人要勇敢发声,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但是,法律保障已到位的情况下,要在实践中真正构建起防家暴安全网,还需要从受害者到目击者到执法部门,所有人所有环节都守土有责,才能拯救受害者于水火之中。(人民网)

八、范冰冰两获“年度公益人物”引网友刷屏围观

12月17日和18日,范冰冰分别获凤凰网“2019时尚之选”活动“2019年度公益影响力明星”称号和搜狐时尚盛典“年度公益人物”大奖,引发公众对公益奖项评选标准 、流程、公信力等的质疑与热议。2018年,范冰冰因大家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偷税漏税事件,被罚款8.8个亿。

点评:不管是用“公益人设”洗白,还是为复出铺路也好。事件刷屏背后,是公众对公益慈善“真”的渴望。保证公益的公开透明、严格合规,向来是维系社会信任的准绳,公益慈善机构要想获得良善发展,公开透明也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

九、“春蕾计划”变更项目善款使用范围引争议

12月17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公益项目“春蕾计划”受到公众质疑,原因是被发现其将部分项目资金用于救助男性困难学生。质疑发生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相对及时地发布声明澄清,但却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争议。批评和质疑主要围绕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违背捐赠人意愿变更捐款用途、筹款与项目“两张皮”、对项目捐赠人尊重不足、社会性别意识欠缺、公关危机处理能力不够专业等方面展开。

点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确实有错,其核心问题在于仅仅着眼于春蕾计划受益人范围的变更,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受益人范围的变更已构成对项目目的变更,而公益项目设立后的项目目的和善款用途的变更,均须遵循我国《慈善法》以及《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循“程序正义”。(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金锦萍)

十、鸿茅药业被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引发舆论狂潮

12月21日,内蒙古鸿茅药业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则拿下“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引发舆论强烈批评。此前,鸿茅药业曾因“医生质疑鸿茅药酒遭跨省追捕”以及多次发布违法广告而被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写入公告,甚至暂停销售等事件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点评:鸿茅药业参与扶贫与社会公益,这是好事,但因此就华丽转身为“履行社会责任明星”,此前多年制造虚假广告、被罚数千次的污点俨然一笔勾销,未免显得有些“跃进”。说到底,不管是企业还是有关协会,都该懂得,品牌翻身要经历艰苦的重塑过程,而不是忽然拿到一些“荣誉”,社会评价、消费者口碑就上来了。有些事,还得慢慢来。(新京报)

编辑:刘佳雨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