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 夕阳再晨:基于社区,依托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抗疫行动
标签:
 
深度报道 | 夕阳再晨:基于社区,依托专业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抗疫行动
提要
北京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抗疫行动中,扎根社区和街道,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多方社会网络资源,提供了有效、专业的志愿服务。CNC-COVID采访了夕阳再晨主要负责人,分享他们抗疫行动中的志愿服务经验。

导  读:

张佳鑫(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我们本身扎根于社区和街道,因此和它们有天然紧密的联系,从居民、街道各业务科室、社区工作者等层面,第一时间就能发现需求。基于这样一种比较密切的合作,我们能参与进街道的全盘工作中去,第一时间了解并把握当下某个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政府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等。之后,再基于这样的了解和把握,我们能整合各种社会网络资源,共同设计出项目、活动和服务。”

隋明哲(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公益中心主管):“在志愿服务这个层面,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组织化。自始至终,夕阳再晨的志愿服务都是完全组织化的,有制度,有体系,有框架,而不是说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再去临时寻找和搭建。”

* 本期访谈是“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CNC-COVID19)专题的第三期,由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采写。

01

夕阳再晨的两个核心抗疫行动

1.1 志愿项目:“手拉手,共战疫”

3-2.jpg

“手拉手,共战疫”志愿项目服务模式图详情请参考夕阳再晨微信公众号

1.2 基层疫情防控包

3-3.jpg

02

访谈:张佳鑫、隋明哲

3-6.jpg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夕阳再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动抗疫行动的?

隋明哲:1月28日左右,我们正式启动并全面推开具体抗疫行动工作。第一件事情是建立整个团队架构,把机构的全职和实习生组合分成两个组,一个为宣传信息组,一个为党建联络组,通过这两个组来开展夕阳再晨的社会组织服务。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这次疫情充满了复杂和不确定性,你们是怎么快速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开展抗疫行动的?在这方面,夕阳再晨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吗?

张佳鑫:这次我们逐步参与到抗疫工作中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背景原因。

第一点,夕阳再晨作为和街道社区有紧密合作关系的社会组织,需要在社区出现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

第二点,由于夕阳再晨是北京市社工服务机构第三联合党委书记单位,从2011年开始就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所以在资源链接和协作网络搭建,以及结合不同专家导师、社工机构和高校大学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优势,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汇总各类资源。

第三点,因为我自身恰好是北京邮电大学的老师,学的就是信息化,所以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容易考虑用什么样的科技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为我们后面参与抗疫行动奠定了一个基础,提供了一个科技切入的良好视角。

最后一点,也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就在灾区附近,之后的雅安地震我也参与过物资分派工作,所以对在应急救援情况下协作网络的搭建、媒体传播、心理援助等,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根据这样的角色定位,在具体行动中,夕阳再晨有什么样的目标?又侧重于满足哪些领域的需求?

隋明哲:我们的目标和关注重点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工作策略是以团队整体为核心,通过夕阳再晨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协调社区、街道防疫工作,作为基层一线防疫工作的辅助和补充。探索出一套面向街道社区的“2+5”大数据支撑的两级抗疫防范干预工作方法,即二级防御体系+五位一体工作队伍,全方位助力街道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第二, 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北京市社工服务机构第三联合党委书记单位。通过这样的身份,我们能够联合并带领党委里的70家社会组织,进行整体的抗疫布局并指导工作路径。

第三,借助70家社会组织的资源,我们开展了落地街道、面向特定群体的心理服务两级干预体系工作,主动筛查隔离人士或返京群众,为他们提供疫中心理问询和心理疏导。

第四, 利用夕阳再晨在文化宣传领域的优势,我们开展了非常多关于抗疫宣传的文化工作。比如推出抗疫连连看小游戏、整套的抗疫表情包、线上云课堂、空中诗会等,通过精神层面的引导来转移或释放服务对象因居家隔离带来的一些消极情绪和压力。

第五,我们以北京海淀区花园路街道为试点,以融媒体中心为基层支撑,联合街道将抗疫过程进行整体宣传。在这个融媒体中心,发布的都是跟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特别相关的事情。例如,我们能够落实到居民的小区,告诉他们在这个小区有什么事该联系谁,有什么事可以向我们反映,我们帮你解决。

第六,我们开展了一些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夕阳再晨本身就是从草根志愿服务团队做起来的,志愿服务现在依旧是机构的一块业务。例如,我们在1月份的时候就给全国高校发了一个志愿倡议,呼吁高校的同学们能够在家给老人们去普及一些防疫重点知识,因为一老一小其实是防疫重点,而且那个时候老人的防疫意识还很低。再有就是后面我们为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家属发起了“手拉手,共战疫”志愿项目。

第七,我们做了一些行业倡导和政策倡导的事情。比如,夕阳再晨在大部分社会组织还未行动起来的时候就撰文发布了《社会组织参与防疫工作路径》,供社会组织做参与抗疫行动的参考。再如,我们在政府层面提出一个《关于抗疫期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24条建议》。又如,针对返城复工的形势,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社会组织开工的后续支持计划》提案,内容包括项目合同期限的延长、纳税减免的建议等;此外,目前北京一些区域的开工复工方案还未覆盖到社会组织,所以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一些推动。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夕阳再晨的很多工作都强调和社区、街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在具体的抗疫行动中,你们是协同的呢?

张佳鑫:我们本身扎根于社区和街道,因此和它们有天然紧密的联系,从居民、街道各业务科室、社区工作者等层面,第一时间就能发现需求。基于这样一种比较密切的合作,我们能参与进街道的全盘工作中去,第一时间了解并把握当下某个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政府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等。之后,再基于这样的了解和把握,我们能整合各种社会网络资源,共同设计出项目、活动和服务。

比如,在海定区花园路街道开展的融媒体工作中,我们和街道的各个科室(城管、民政、基建等)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借助街道公众号作为抗疫协作工作的发布渠道,汇集各科室的工作信息,清楚了解到街道的工作动态和决策安排,从基层层面来了解需求,并且也可以作为“外脑”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创新,解决一些政府治理中的问题,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夕阳再晨在抗疫行动中,尤其是志愿服务这块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你们怎么认识志愿服务在抗疫行动中的功能和价值?

隋明哲:我认为,志愿服务在社会组织的抗疫行动中,一定是基于本土化和社区化的原则来开展服务的。夕阳再晨的志愿服务在机构的整个框架中,主要起到支撑、协调和补充作用。一些志愿服务还不仅仅是支撑,也起到主动推动和行动的作用,比如在“手拉手,共战疫”项目中,志愿服务就是主要力量。在协调和补充层面,融媒体支撑下的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根据前期的电子防疫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进行筛查和第一轮的探访慰问,这就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要体现这些功能和价值,夕阳再晨在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和指导方面有什么亮点或者经验可以分享的吗?

隋明哲:夕阳再晨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工作,以规模化和体系化而非临时化和补充化的形式放在核心工作框架中,并专门由机构内部成立的公益中心来负责整个机构的志愿服务和志愿项目,在管理架构上有整体的差别和考量。我们在全国有100支高校志愿服务队,而公益中心下面有大概40位大学生骨干志愿者,他们在不同的部门担任不同的职责,分管我们全国不同的资源。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我们能非常快速地动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组织架构;我们的志愿项目的负责人也直接从高校服务队队长中选拔。

例如,“手拉手,共战役”志愿项目,我们一天就招到了140位志愿者,他们来自全国5个省,十几所学校,其中大部分同学都曾经参与过夕阳再晨的志愿项目,或者本来就是夕阳再晨服务队的成员;所以,这些志愿者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志愿服务素养,而且对志愿培训也有很高的认可度。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面对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疫情,有不少志愿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心理上的压力,你们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隋明哲:这个问题确实是会遇到。随着整个抗疫行动时间的推进和内容的深入,志愿者普遍会在心理上出现压力。但是,压力的具体来源和呈现也要根据志愿者不同的服务内容来区分。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会接触到家庭困难人群和隔离、返京人群,他们每天在获取大量相对而言不太积极信息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压力和不适感。

针对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项目开始之前,夕阳再晨就从自己的公益导师库中筛选出了近30位导师,构建起志愿者的导师库;这些导师80%以上都是有心理咨询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另外还有经历过非典的护士长和医师、高校心理老师等。导师会在每天的傍晚的6到7点为志愿者提供督导、经历分享和心理减压服务,保持对志愿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回应。比如,导师会根据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和反馈进行解答,某类问题该如何回答居民、该怎样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情况,等等;此外,导师也会带领志愿者们做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调适方面的活动。

而在“手拉手,共战疫”志愿服务项目中的志愿者,他们感受到的压力则是微乎其微的,或者说他们感受到的更多并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医护人员的孩子,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相当于以支教的性质在进行服务,双方之间建立的互相支撑和需要的关系,成为了志愿者做志愿服务的心理动力。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说到心理动力,你们是怎样激励志愿者、调动他们的服务能动性的?

隋明哲:志愿者激励属于志愿服务中后期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最开始给志愿者培训的时候就会给他们讲我们的激励体系。

在疫情背景下,首先我们会提供应有的志愿保障,比如志愿服务时长、证书以及协调相关补助等;其次我们更多地传播志愿者的个人事迹,比如在“手拉手,共战疫”志愿服务项目中,我们会把志愿者的故事和服务做一些内容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认可他们,以此来为他们提供精神层面的激励;最后我们会在高校体系上,通过给高校发函的形式来做优秀志愿者在学校层面的推广宣传,这其实对高校志愿者来说,是比较有激励作用的。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那针对志愿者合理、合法权益的保障,你们又会比较注重哪些方面?都是怎么做的?

隋明哲:这一块涉及到三个志愿服务的原则性问题。

第一,我们认为志愿服务,特别是在疫情下的志愿服务,保密性要放在首位;夕阳再晨会与每一位参与服务的志愿者签订保密协议,并做好保密工作。

第二,我们从实践过程中得出的一点重要经验是,我们非常重视与志愿者强调志愿服务的界限问题,也就是说,在哪个范围内是志愿者可以做的,能够做的才提供服务。例如,在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会有很多居民提出口罩紧缺问题,也会有医护人员提出因无法回家而想要请志愿者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等,但这并不是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需要解决或能够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会帮助志愿者尽力记录和汇总这些问题和需求,之后对接到社区,让社区来判定问题和需求的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帮扶。

第三,我们比较强调专业性,所有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完成相应的培训目标,才能正式上岗、提供服务。针对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更多的还是需要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资源和志愿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重舆论引导和精神引领工作。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关于抗疫行动中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你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

隋明哲:在志愿服务这个层面,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组织化。自始至终,夕阳再晨的志愿服务都是完全组织化的,有制度,有体系,有框架,而不是说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再去临时寻找和搭建。在夕阳再晨中有一段话,对志愿服务做了一个精准的解读,叫“精神引领、基因所在和文化支撑”,也是机构的服务平台、育人平台和内容平台,这是对我们整体志愿服务和组织发展的描述。

03

夕阳再晨机构简介

北京市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由全国道德模范、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青年教师张佳鑫博士发起,于2015年1月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社会服务机构。

夕阳再晨致力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可持续发展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弥平数字鸿沟”,引领青年公益领袖成长。

夕阳再晨汇聚了丰富的企业机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资源,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北京市第四届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金奖”等多个奖项。同时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互联网+公益创业的实践先锋和综合性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的行业先锋。(完)

来源: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采写:典子

编辑:善达君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