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纾解小微企困境: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抗疫的一次创新探索
标签:
观察  
“和衷共济”纾解小微企困境: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抗疫的一次创新探索
提要
“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在此次公益慈善行业的抗疫行动中是一次有益的创新探索,为小微企业化解疫情危机、纾解生存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家族基金会参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拓展了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李怀瑞

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首个“黑天鹅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也给众多小微企业按下了“暂停键”。小微企业是供应链下游抗风险能力最差的一环,但也是我国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0年2月发布的一份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报告,受疫情影响,我国小微企业业绩普遍下滑,面临困境。对于部分小微企业而言,疫情对于他们的影响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显然,如何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化危为机成为抗疫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为全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近期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明确了企业相关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助力企业稳生产、“轻装上阵”。让人惊喜的是,除了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外,2月6日,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偕同顺德区创新创业公益基金会,联合推出针对顺德区小微企业的纾困项目——“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这成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助力小微企业应对疫情的第一个公益项目,也是最大一笔资助。

 “和衷共济”计划采取无偿资助模式,将重点支持顺德区内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居民服务及制造业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及小型、微型企业,纾缓其在租金、人工等方面的短期资金压力。该计划在此次疫情中有针对性地对小微企业进行支援,在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本次抗疫工作中独树一帜,显示出公益慈善组织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创新性和精准性。

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疫情防控是本次抗疫的亮点之一,通常公益慈善组织的做法是为疫区捐款捐物、协助社区防控、提供心理咨询等,而“和衷共济”计划和而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多样性和独特价值。

首先,基金会是社会的创新引擎与创新动力,这也是基金会的价值所在。国内外经验表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需要关注疫情中的受感染者,也需要关注受疫情影响的次生弱势群体。而在本次疫情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这就是受本次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然而,由于受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小微企业一方面无法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又面临租金和支付薪资等压力,以至于部分特别脆弱的小微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然而,由于小微企业并不在传统的扶贫济困范畴,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帮扶小微企业需要创新、勇气与担当。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公益慈善机构而言,不用向公众、企业募集资金的家族慈善基金会更有能力与意愿开展一些引领性、示范性的创新项目。再加上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何享健先生本身就是从小微乡镇企业打拼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对小微企业的困境感同身受,因此,在国内首次创新性设立小微企业抗疫帮扶的基金。

毫无疑问,这对于国内其他家族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启迪,如何发现社会尚未被满足、未被关注的迫切需求,如何发挥基金会的创新功能、勇于创新与探索;

其次,一个社会之所以需要公益慈善组织,就在于其能够在政府顾及不到、市场不可能提供的情况下,拾遗补缺。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为中小企业减免税的政策,然而,现有的优惠政策具有普惠性质,对于一些因疫情而陷入资金困境的个体户、小微企业而言,普惠政策杯水车薪,无法助其渡过眼前的难关。“和衷共济”计划敏锐发现了这一特殊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对这部分弱势中的小微企业而言实乃雪中送炭,满足了其特殊需求,弥补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最后,“和衷共济”计划分类施策,具有较强的精准性。该计划根据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个体工商户、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无偿资助金,防止这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出现生存危机,使小微企业在疫情危机中重新振作起来,提升应对疫情危机的能力,避免倒闭和破产风险,这对于缓解地方经济运行的压力也起到直接的支持作用。这种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的帮扶计划,不仅可以精确瞄准受助对象,而且可以有效帮助不同类型的困境企业,真正发挥了公益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精准化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凝聚力。

总的来说,“和衷共济”小微企2亿元应急支援计划在此次公益慈善行业的抗疫行动中是一次有益的创新探索,为小微企业化解疫情危机、纾解生存困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家族基金会参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拓展了思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编辑:马广志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