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百岁,凡人不凡
标签:
 
征途百岁,凡人不凡
提要
一滴水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也是一本记录时代的书籍。缪润庸老人用最平凡的身份,走过了最平凡的岁月,却又在百年的时光沉淀中,积累出一种别样的“不凡”。

导语:2019年,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招募学生志愿者深入采访并撰写了100名老人的100篇传记。这些老人出生于1919年前后,平均年龄100岁,来自中国不同地域、行业和民族。他们经历了中华民族从满目疮痍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他们是祖国从苦难到辉煌的见证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亲历者。

为传承时代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善达网将从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主编的《100个百岁老人的传奇》选取10篇关于10个老人的文章,希望这些老人的经历可以给予读者力量。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九篇,主人公是有着不凡人生的101岁老人缪润庸。

征途百岁,凡人不凡

郑滋妤 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学院 2018级

人物生平:缪润庸,男,出生于1918年9月10日,现101周岁。现居住于福建省福安市城北街道冠后路5号。缪润庸在福安市长大,在教会学校学习一年后进入亲戚的杂货店帮工。16岁那年被国民党军强行招募,到福清参与反击侵华日军的战役。17岁回到福安市,继续在杂货店做帮工,与亲戚一起做生意。1942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女七子。1951年进入福安市食品公司工作直至1978年退休。退休后坚持学习,坚持接触社会,在家中制作老漆家具以及做中介服务至99岁方止。

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踏过崎岖不平的水泥路,一栋古朴的砖瓦房出现在我们一行人眼前。即使在骄阳的炙烤下,砖瓦房中依然十分清凉。走进缪润庸老人的房间,我们就见到了这位清清爽爽的老人。房间虽小,但十分整洁。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有军训时“豆腐块”的韵味;旧桌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油漆斑驳,但却擦拭得一尘不染,桌上的书籍摞得一丝不乱;缪润庸老人就坐在床沿上,咧开了嘴向我们笑着,身上的衣物干爽整洁,皮肤白皙洁净。清清爽爽的房间,清清爽爽的生活,或许正是缪润庸老人人生的写照。作为一个平凡人,走过了漫漫百年征程,缪润庸老人拥有的正是清清爽爽的人生。

缪润庸,男,汉族,出生于1918年9月。在福建福安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里,缪润庸老人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他童年的困苦,青年的奋斗,中年的担当,老年的坚持,都镌刻在这座小小的城市中,谱写出独有的人生乐章。

一、旧时代的平凡童年

1918年9月,一个男孩儿呱呱坠地,福建福安的一个普通家庭又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缪润庸就这样跨出了百岁征程的第一步。缪润庸的父亲是旧社会私塾的教师,母亲是织布厂的纺纱工人,在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了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旧社会的人们总是为了生活而挣扎奔波着,因此,他的童年并没有太多的娱乐。“小时候没得玩儿,哪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幸福哦!”回忆起久远的童年,老人咧开嘴笑着,用浓重的乡音述说着往事。旧社会的孩子不金贵,在风里吹着泥里滚着就大了,童年时最大的娱乐就是和伙伴们在屋前屋后疯跑打闹了。在泥地上打滚、在小树枝上绑上绳做成粗劣的弹弓、用空心的竹管插入糖袋中偷糖吃…… 一件件微不足道甚至冒着傻气的小事,就是童年生活中难得的快乐了。

相对于其他的孩子们而言,缪润庸或许更加幸运一些。在做教师的父亲心中,教育的地位比一般的父母所认为得更高,缪润庸因此进入了天主教教堂开办的学校学习。在学校中,老师们带着学生读圣经,教导孩子们最朴素的人生道理。虽然他接受的教育并不系统,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教会了缪润庸读书识字,也在他心中留下了重视教育的种子。

动荡的旧社会容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也安放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仅仅在教堂学习学习了一年,缪润庸就离开了教室,走进了社会这所大学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旧时代的儿童们总是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担,缪润庸也是这些孩子中平凡的一个。离开学校后,他进入了亲戚的杂货店打杂工,这也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小杂工并没有工钱,只是得到了一份吃与住的保障。在杂货店中,他打扫卫生、接待客人、计算账目…… 天资聪颖又踏实肯干的缪润庸很快就熟悉了店里的工作,将小小的杂货店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他还在亲戚的教导下学会了双手打算盘,算起账来行云流水、分毫不差,许多成年人也不如他娴熟迅速。小“童工”缪润庸就在杂货店中忙忙碌碌地成长起来。

二、鲜血报国,九死一生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每一天都是那么相似,每一天又都有着细微的变化。缪润庸在杂货店的柜前柜后转转悠悠,不知不觉中就长到了十六岁。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1931年9月18号那天日军炸毁铁轨,进军东北以后,中国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侵华日军在祖国大地上为非作歹,当然也没有放过自古以来就饱受倭寇侵扰的福建沿海。当时的征兵政策规定,有三个男孩家庭的必须征召其中一个男孩参与抗日军队。于是16岁这年,缪润庸被国民党军征召入伍,参与在福清展开的抗日战斗。

缪润庸跟随大部队,从福安出发,向被侵华日军占领的福清市前进。军队步行前进,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到达目的地。长途跋涉使行军者的脚磨出了水泡,睡眠缺乏导致他们头昏脑胀,但缪润庸和他的战友们依旧咬牙坚持着。缪润庸所在的一团基本由征召入伍的青壮年组成,入伍前并没有经历过正规的训练,但在一场战争面前,他们依然表现出了军人的血性。

到达目的地当晚凌晨一点三十分,战斗打响了。日军占据了山头,缪润庸所在的一团从山脚往山上进攻,试图夺取高地。一团的一千个战士,隐匿在夜色之中,借助着山林树木的掩护,缓缓向山上移动,直至半山腰。长官一声令下,战士们端起土枪,揣着手枪和手榴弹向山头冲去。缪润庸在团中担当卫生兵,负责与随队军医一起包扎伤口、治疗伤兵。身处战场,面对战争,他实实在在地目睹了地狱降临在人间。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向山头冲击,日军的子弹像豆子一般从山头倾泻下来。这致命的浪潮疯狂地涌向奋力向前的战士们,子弹穿破血肉之躯,勇士的鲜血喷溅在过溪山的土地上,浸没了福清的红土地。在寂静的夜幕笼罩之下,一场用生命换取荣耀的悲壮战斗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枪声连连,喊声震天。负伤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的大腿和臀部哗哗淌下溪流般的血水,缪润庸与军医忙碌到了极点。轻伤的士兵,稍作包扎又重新冲上前线,重伤的在接受了简单的急救过后就用简陋的担架抬回后方。鲜血、泥污、伤口、伤兵痛苦的呻吟…… 16岁的少年缪润庸从未面对过此等人间炼狱,他尚属幼稚的心灵在战场上忍不住颤抖,恐惧紧紧攫住了他的心。起初,面对狰狞的伤口,他因惊慌而措手无策,包扎伤口的手在微微颤动着,但此时此刻军人的身份使他战胜了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在这生命疯狂流逝的战场上,他手中的绷带和药水就是与死神争夺胜利的武器;在枪林弹雨之下守护着撤下前线的战士们,是缪润庸在战场上的另一种战斗。

战斗愈演愈烈,我军由于装备落后逐渐呈现出劣势,有生力量被严重削弱。战士们边打边退,日军的子弹依然在空气中穿梭着,编织出死亡的大网,我军开始了大撤退。缪润庸和军医也带着伤员们往后撤。子弹在耳边穿过,呼啸声令人胆寒,缪润庸和军医一起躲进了半山腰的一个墓地中,借助墓碑作为掩护,努力隐藏自己,躲避子弹。子弹又肆虐了近一小时,枪声才渐渐变得稀疏,最终停止。缪润庸和军医这才逃出生天。战场之上谁又不是九死一生呢?以生命为赌注,在战场上与祖国的敌人以命相博,把中华民族的鲜血流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从不缺少这样一种伟大,以至于这种伟大都成为了一种平常。缪润庸就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中的一个。

三、 踏实工作,努力付出

战败的军队一直撤退到了德化。在清点人员、重整行装的过程中,军队长官注意到了在战斗中坚守岗位,大难不死的缪润庸。长官有意留他在部队效力,但缪润庸考虑到家中的老母亲,委婉拒绝了长官的挽留,不久就从福州回到了家乡福安。

之后的日子依然过得平凡而又踏实,更多了几分日常生活中的幸福。缪润庸回到了亲戚家的杂货店,继续在店中打杂工。时光匆匆流逝,缪润庸也逐渐成长起来,挥手告别了青涩的少年时代。他在杂货店中不再仅限于打杂,也参与了店里的生意,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时间一向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和事物,在缪润庸成长的同时,中国也正在进行着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在结束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中国迎来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包括缪润庸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迎来了新的生活。

1951年6月,缪润庸加入了农业发展合作社。由于他踏实肯干,还有一手打算盘的好手艺,很快就被推选为代表,加入了福安市食品公司,从此开始了他在食品公司数十年的工作生涯。

进入食品公司工作的第一年,缪润庸就加入了食品公司的工作队。当时的工作队主要负责深入农村,和人民群众密切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答农民对一些政策的疑惑。工作队就是党和国家在中国每个角落安放的小喇叭,传达着新思想,打压着旧社会的歪风邪气。防赌防偷,破除封建迷信都属于工作队的职责范围。工作队促进着社会风气的进步。除此之外,工作队还要负责宣传育种知识、教授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农产品等,帮助农民圆满完成每年的粮食任务。工作队的存在切实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水平。缪润庸年轻力壮又富有活力,在工作队中也是最积极的人员之一,他善于结合实践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工作过程中,他感到单纯的说教和召开会议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并不高,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也并不到位。于是,他建议把宣传内容编成顺口溜,教给农民群众,果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缪润庸在工作队中脚踏实地、踏实工作,与人民群众深入交流、打成一片,得到了农村群众的尊重和喜爱。在工作队工作一年后,他回到了食品公司工作。从小在杂货店里打算盘的缪润庸回到了公司担任会计,这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数十年间,缪润庸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竟不曾算错过任何一笔账。在那个人才匮乏的年代,缪润庸还是“万金油”一般的存在。无论是管理食堂还是组织工作,缪润庸都完成得有条不紊。“大锅饭”时期,缪润庸负责安排数百人在食堂就餐,在他的组织下,食堂运营平稳,就餐秩序井然。领导到食堂视察,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答案丰富得足够写成一部皇皇巨著,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意义或许就在于,肚子能填饱了,衣裳不再破烂了,常年期盼的安稳生活逐渐出现在了眼前。从杂货店走进食品公司,从小杂工转变为干部,缪润庸挺起了腰杆,拿上了工资。每月40元的工资是一份希望,是一份保障,呵护着他的小家,滋养着一朵平凡而可贵的幸福之花。

四、小家大计,教育为先

1943年,缪润庸迎娶了他的新娘,从此组建起了属于他的小家庭。旧时代的婚嫁朴素而简单,依然延续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传统。见过一次面,吃过一顿饭,就当是婚礼了。两人从此相伴相扶,搭伙过起了日子。妻子在福安市的茶厂做检查工,缪润庸在杂货店做生意,日子倒也过得安稳。新的家庭孕育着新的生命,缪润庸的小家庭人丁兴旺,在之后的数年里,一个女孩和七个男孩来到了世界上。

或许是做私塾教师的父亲影响了缪润庸,又或许是童年时短暂的学校生活在缪润庸心中留下了渴望知识的种子,他和妻子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大儿子缪安平回忆道:“父亲母亲一直都很重视我们的教育问题,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在他的回忆中,母亲管教子女更为严厉,父亲相比之下比较随和,但在学习这方面从不允许他们懈怠。有一次,缪安平和父母走在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手上拿着好吃的。他一直眼巴巴地盯着,无比羡慕。父母注意到了他的目光,但并没有买给他,而是教导他“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而不是等待着别人给予,羡慕别人永远都是羡慕不来的”。这件事给缪安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缪润庸夫妇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尽管子女很多,经济压力不小,他们还是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教育。这或许也是缪润庸对儿时学校生活缺陷的一种补偿。他进入食品公司以后,家中的经济情况好转,有了经济支持,子女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了后顾之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缪润庸的小家,将教育作为一家之重,将学习的精神传承在家风之中。

五、退而不休,学而不止

数十年的辛勤工作并没有耗尽缪润庸对于生活的热情。1978年,60周岁的缪润庸从食品公司退休以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生活。退休后的他没有在家中无所事事,过上所谓“安度晚年”的生活,而是“退而不休,学而不止”。这是大儿子缪安平对父亲退休生活的评价。终身学习的精神已经镌刻在了缪润庸的骨子里。退休至今整整41年,缪润庸老人一直不曾停下脚步。他年轻时,在工作之余,还和漆匠师傅学习过制作福安特色的“老漆”家具。许多人对制作老漆的原材料过敏,但缪润庸并不过敏,这就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退休以后,他重拾当年的技艺,在家中开张了福安老漆家具小铺。这家小铺并不追求“营业额”,缪润庸只是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来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忙了一辈子,闲不住啊!”这或许是所有长时间忙碌的老人们的共性。随自己的心意接几单生意,在自家的大堂里仔细制作每一件家具,他把退休后的时间和精力沉淀进了每一层精心刷上的老漆中。

老漆家具做了十几年后,缪润庸又开始做起了房屋中介。中介是一个需要常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缪润庸希望以这种方式多与社会上的人们交流,多了解学习当今的社会动向。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只是“打发时间”的中介工作,也从不敷衍。一直到缪润庸老人九十九周岁,他才彻底闲下来,在家中好生修养。

缪润庸老人还常常读书看报。百岁的他眼神依然犀利,阅读时甚至不需要眼镜的协助。笔者到老人家中采访时,他的桌上还放着一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当我们问起这本书时,缪润庸老人笑呵呵地把它从桌上拿起来,翻开几页,一边翻看一边还用浓厚的乡音发表着看法。阅读也是他退休后接触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缪润庸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心中“学习为重,教育为本”的理念。

9.2.png

缪润庸老人在读书  张健摄

六、期颐之年,老当益乐

有人说,孩子和老人是最相似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纯真。岁月在老人脸上刻下皱纹,又从灵魂中拿走世俗的污浊,怪不得这世上有“老顽童”一说。缪润庸老人也是如此,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当笔者问起老人的养生之道,老人还没来得及开口,一旁的家人就急忙说道:“他是天底下最开心的人了!从来不把愁人的事儿放在心上!”缪润庸老人也咧开了嘴笑,朝我们点点头,嘟囔着“想要活得长,还是要开开心心!”。乐观的心态果然是长寿的最大秘诀。

缪润庸老人的一天过得很有规律。早上起床,叠好被子,就走到大堂舒展筋骨。老人的身体依然康健,每天都要做简单的早操。甩甩手臂,跺跺脚,在大堂中绕着圈小跑几步,缪润庸老人精力充沛的一天就开始了。出门闲逛时,他会到老年人聚集的树下坐坐,在阳光和微风中和老人朋友们谈天说地,互相交流最近的生活。缪润庸有时候还会参与牌局,垒起麻将打上几盘。老人技术不错,有时候连年轻人都输给了他,每当此时他就乐的咧开了嘴,揣上赢得的几块小钱回了家。晚饭过后,老人会在房中看一会儿电视,了解一下最近的新闻,八点准时上床睡觉,十一点醒来,吃上一小碗点心,再接着休息。

说到吃,缪润庸老人可真是一位“吃货”。他对食物有着独特的要求。与一般要求少盐少糖的老年人不同,他喜爱吃重盐重糖的食物。与家人口味不能统一时,他就自己下厨,有时夜宵也由他自己烹饪,做完菜后还能自己洗碗擦桌。一位已至期颐之年的老人,为了美食如此“大动干戈”,真是和热爱美食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缪润庸还会在闲暇时间踱步走上街头,走过大街小巷,寻觅好吃的食物,再回到家报告给家人们。“哪个巷子里的面条好吃他都知道呢!”老人的家人笑着说。为了寻找好吃的,老人能徒步穿过好几条街道,有时还挤上公交,到达更远的地方觅食。后来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劝他不要乘公交,他才作罢。

健康的身体不仅得益于他乐观的心态、规律的生活,更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缪润庸特别注重卫生,夏季每天都要洗澡洗衣服,把房间清理得一尘不染。“我这人就是爱搞卫生,你要说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就是卫生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十几岁的时候住在杂货店里,满床都是臭虫,咬得人受不了,难受!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以后,要除四害,打扫卫生,整个家里都敞亮起来。”如今,缪润庸对物质生活也有一定的追求。隔了顿的不新鲜的饭菜他不吃;外孙女给他买唐装,他也要求要“买好点儿的”!健康的身体自然需要不差的物质基础来奠定。家人开他的玩笑说“一把年纪了还挺会享受”,他反而义正言辞地反驳道:“以前日子苦,没得享受,现在国家发展了,日子过得好了,当然得好好享受享受!要搁以前,那要票买东西的日子,有钱还没处买呢!”说着,老人又咧开了嘴,自顾自的笑起来。

七、百岁征程,百年寄语

当我们问起缪润庸老人有什么要送给全社会的话时,他低头思考了一下,收起了老顽童的模样,严肃地说:“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好好建设咱们的国家。我们这一辈人都是苦过来的,要感谢共产党把国家建设得这么好,现在的老百姓们才有好日子过。”

缪润庸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也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多少墨痕。但他是千千万万平凡人民中的一个,是书写中国历史的大笔的一根狼毫。他走过的这一百年,是中国沧桑巨变的一百年;他的百岁征程,也是中国的百年征程;他的故事或许很普通,但也是华夏大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一滴水能够反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也是一本记录时代的书籍。缪润庸老人用最平凡的身份,走过了最平凡的岁月,却又在百年的时光沉淀中,积累出一种别样的“不凡”。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