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到振兴: 社会企业如何助力乡村发展
标签:
社会企业 观察  
从扶贫到振兴: 社会企业如何助力乡村发展
提要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机构,社会企业更容易沉淀在乡村并发现市场机会。

“当我提出在村子里开一个咖啡馆,而且是用一个猪圈和废弃的房子来改建时,大家觉得非常好笑,认为我在异想天开。”云南古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邹长斌说。事实上,这个名为“猪窝咖啡”的咖啡馆已经在昆明市的光崀村开起来了,还成为了“网红”,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运营,并成为“乡村创客”。

10月30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上,邹长斌在名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见证社会企业的力量”的分论坛上分享了乡村发展项目运营的故事。此次论坛有不少类似的乡村发展案例被分享。随之一个议题浮出水面:在乡村振兴领域,社会企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所谓“社会企业”,迄今未有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它是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机构。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出台了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也有了相应的认证标准。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逐渐收官,绝对贫困问题被消除。贫困群体解决了温饱,下一步如何发展?这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扶贫主体重点思考的问题。

  碧桂园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起即开始扶贫,2018年,更是将扶贫上升为主业。截至目前,该企业的扶贫范围覆盖了57个县(市区),捐助额超67亿元,受益超36万人。这家企业深受社会企业理念的影响,在扶贫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也在探索乡村发展的路径,探索社会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碧桂园集团党群社责部总监潘定国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有3个关键:“一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更加关注人本身,不仅关注村里有威望的人,也关注创业青年,而且不忘深度贫困户;三是产业发展是重要方向。”

  联合乡建工作室创始人孙大鹏则认为,乡村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策略。他和团队在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调研发现,不少乡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在山西省的一些地方,当地打造美丽乡村也做得很好。基于这样的情况,孙大鹏认为乡村发展有两点尤为关键,一是应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经济循环,将乡村的本土文化、生态保养与城市商贸和网络科技结合起来发展;二是集约利用土地,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山西省长治市的项目点,孙大鹏和团队不仅为当地引入教育资源,还对村落的古建筑进行改造和开发,通过参与式规划,让本地百姓、专业人士和志愿者都参与到项目中来,逐渐让村庄美丽起来。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一家社会企业,该企业总经理黄志友认为,推动乡村振兴有3个层面:产业、人才和文化。

  “我们主要的模式是,通过农产品短链直销、直供的产业模式,促进产销的精准对接,既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也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产业精准扶贫。”黄志友介绍,在业务发展的同时,自2008年起,小毛驴市民农园每年都招募10位年轻人,让他们参与整个农场的生产运营过程,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乡村创业青年。

  黄志友还介绍,在文化层面,小毛驴市民农园还举办多种活动,“通过文化把乡村的美、价值和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了城乡互动,让市民和农民有更多沟通。

  除了“猪窝咖啡”,邹长斌和团队还有多个实践案例,直接从文化角度切入乡村发展。比如在去年,他的团队招募了60余位艺术家进入一个项目村,与村民一起创作,其中有绘画、雕塑作品,艺术家和村民还共同创作了“村歌”,村庄的样貌有了很大改变,效果超出预期。

  “目前的扶贫工作,大多都是基于物质、产业层面的,但是我认为,从乡村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还要有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扶贫。”邹长斌说。

  不管哪个层面,社会企业的确在乡村发展方面有着多样化的实践。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汪跃云认为,社会企业的独特作用在于其背后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对创新的天然诉求。现阶段,慈善基金会可以成为社会企业的合作者或引导者,在未来,可以搭建系统性的平台,聚合更多社会资源,促进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健认为,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机构,社会企业更容易沉淀在乡村并发现市场机会。“社会企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说在脱贫过程中尚未来得及完全释放它的潜力,那么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长期过程中,社会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可以探索出更多商业模式,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善达君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