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成功发布
标签:
资讯  
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成功发布
提要
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曹学军局长指出,这次发布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的“四川经验”,形成了12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在全系统复制和推广。

11月23日,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来自司法部戒毒局和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戒毒管理局负责同志,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北京佑安医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

据了解,为实现对艾滋病戒毒人员核心权益的精准保护,四川省戒毒管理局设立“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2019年至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小政带领学术团队,与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一同开展实证研究,积极探索和拓展禁毒防艾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据悉,项目组通过文献、问卷、访谈、座谈等方法收集了艾滋病戒毒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对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定性、定量论证,提炼总结了以安全管理为前提、以人文关爱为载体、以医疗救治为支撑、以权益维护为基础、以教育矫治为核心、以转介帮扶为延伸的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模式,形成了《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12条特色工作经验及专家论证》和《四川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技术指南》等项目成果。

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曹学军局长指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是我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要力量,处于禁毒防艾工作的第一线。以四川为代表的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坚持教育戒治为中心,实现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分类管理和全面康复治疗,让更多艾滋病戒毒人员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成全了千百个家庭的圆满和幸福。四川省戒毒系统立足职能,主动作为,禁毒防艾工作始终走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前列。这次发布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的“四川经验”,实现了体制机制建设从“探索”到“集成”,管理方式从“分散”到“集中”,执行模式从“管理”到“治理”,生命复原从“排斥”到“接纳”,戒毒人员艾滋病治疗从“所内”向“所外”延伸,探索成果从“本土化”到“可复制”等六个方面的突破,形成了12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在全系统复制和推广。

四川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安家爱表示,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多年来坚持“一个模式”,探索“两项特色”,坚持“三个融入”,建设“四型场所”,树立“五位理念”,构建“六大体系”的“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全方位厉行禁毒方针,全链条参与禁毒人民战争,全环节推进禁毒防艾工作。希望以后以此次成果发布会为新起点,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进一步抓实戒治主业,进一步强化务实合作,进一步加大宣传融合,在更高起点上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探索新经验,推进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工作创新发展,为消除艾滋病、建设平安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指出,艾滋病的治理既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我们党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禁毒防艾、疫情防控的工作管理模式,体现了“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四川的省情、毒情、艾情,其所研究的分类管理模式具有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通过我们的整个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把这些经验总结好。我们疾控人愿意和高校、戒毒系统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副会长高波认为,四川省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和关怀救助项目的材料,可以归纳为“八有”:有思路、有理念、有规划、有方法、有模式、有特色、有实践和有效果,值得全国的司法系统推广在对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时,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很多一线工作人员倾尽心血,时刻冒着职业暴露的危险。我们正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各界人士积极捐助,准备用于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禁毒防艾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同性恋问题研究专家郭晓飞认为,四川省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和关怀救助项目强调权益的维护和“去污名化”,是非常好的视角,也比较接地气。目前,我国在设置职业准入条件时,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的歧视。希望法学家们以这一问题为导向,促进规则层面的改变。

四川在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方面的经验非常全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韩俊魁认为,在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可以在社会接纳、自立能力等方面设立更多的指标进行考核。同时,在恢复其社会支持系统给时,要强调两个无缝衔接,第一个无缝衔接是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第二个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包括和社会力量的衔接。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军认为,我们的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要引导我们的社会公众从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转向一种现实主义,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治理需要找到一些最现实可行的平衡点。我们的立法、司法、执法政策的取舍,也要摆脱形式主义、道德主义的浅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身健认为,该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做得也非常成功,特色特色和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树模式”,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还要积极改造这个社会,提出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模式;二是“促保障”,关注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具体的容易受侵犯的权利,强调社会保障与支持。三是“助发展”,启示我们,在一个伟大的社会,阳光应该照耀每一个人,我们为之辛苦建设的伦理体系应该关注每一个人。

项目负责人雷小政指出,在我们密切关注“高危人群”的同时,还要关注被认为是安全的一部分人群正在面临着高危风险。近日,教育部启动开展校园抗艾防艾行动,总结推广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经验做法,并将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督查,逐步把学校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评价考核。这一举措说明教育系统非常有担当地抓基础、抓预防。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法治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梁迎修认为,从根本上讲,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今天发布的艾滋病戒毒人员分类管理与关怀救助项目成果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校法学院项目组能够深入四川腹地,进行近十年的实证研究,陆续推出了著作《中国艾滋病人管理的人文关怀与法律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试量表”(全国测试版)等一系列成果,难能可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及公益慈善与非盈利法治研究中心、法治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等将继续支持这项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教授,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汪明指出,禁毒防艾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直接关系我们整体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禁毒防艾里面涉及到了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如毒品犯罪、权益保护、同性恋、扶贫攻坚、地域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甚至还包括青少年思想思潮问题、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问题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雷小政带领的教授团队与四川戒毒管理局合作的这项研究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

关于该项目,汪明教授还提出4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针对禁毒防艾问题在新时代新的发展中,需要强化实证研究和交叉学科优势,解决复杂问题。二是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国家安全智库的融合,将好的经验性、政策性成果递交国家相关的部委领,服务于我们国家整个治理体系的完善。三是从学生抓起,在教育体系加强禁毒防艾教育,特别是要多关注中小学生群体。最后,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更好的成果产出。

编辑:马广志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