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发布 资助总额达3.08亿元
标签:
资讯  
《2019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发布    资助总额达3.08亿元
提要
《报告》通过对11家CEGA成员基金会、8家非CEGA成员基金会、155家环保公益组织的调研,从基金会资助信息、资助领域进展、环保公益组织实践等多诸多方面,详细描绘和分析了我国环境公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0年12月30日,在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的以“聚焦行业发展 共创环境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年度论坛上,《2019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通过对11家CEGA成员基金会、8家非CEGA成员基金会、155家环保公益组织的调研,从基金会资助信息、资助领域进展、环保公益组织实践等多诸多方面,详细描绘和分析了我国环境公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明善道总裁赵坤宁女士对《报告》内容进行解读。

《报告》显示,11家CEGA成员基金会2019年对外资助总额为3.08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约10%。非CEGA成员基金会对外资助也达到3300多万的规模。从资助领域看,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助占总额的近一半,而污染防治领域则占总额的约两成,显示了我国环保公益领域紧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指引的总态势。在资助方式上,《报告》显示2019年19家基金会共资助项目886个,大部分基金会的平均项目资助金额在20万元以上,较上一年有大幅提高。

《报告》还显示,我国环保公益NGO组织发展仍处起步阶段,体量小、能力不足是目前最主要的特征和瓶颈。在接受调查的155家环保公益组织中,半数左右2019年年度收入未超过50万元,超过2/3的机构全职人员在5人或5人以下。从资金来源看,基金会资助、政府购买服务和个人捐款依次是环保公益组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报告》还对5个环保公益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挑战做了深入分析,并详细呈现了相关最佳实践案例。

据了解,针对疫情可能对环境基金会筹资造成的不利影响,CEGA于2020年末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尽管疫情对公众和企业捐赠造成一定压力,但通过基金会的积极灵活应对,占资助总额2/3体量的基金会筹资“基本未受影响”,约1/3体量的基金会筹资受到“较小影响”,情况总体好于预期,显示了我国基金会在筹资方面较强的韧性。调研展示了疫情下多家环保基金会紧急发动资源,积极参与配合国家的抗疫行动,彰显了环保公益组织勇于担当的精神。

此外,论坛邀请了环境基金会同行、环境NGO 代表以及热心环境的国内外相关机构代表,围绕筹资挑战与策略,基金会资助方向探索,行业合作与发展以及环境公益行业的机遇与挑战等四个方面展开进行了讨论,以下为各嘉宾主要观点:

董策:积极拥抱互联网

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总裁董策首先鼓励大家积极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在2021年后全球逐步恢复秩序的背景下,环境公益应当及时捕捉到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持久变化,以此为契机,环保基金会要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加强线上筹款的创新,为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他建议CEGA可以考虑共建一个线上筹款的合作平台,集合大家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捐赠方,扩大捐赠者人数。

闫宝华:筹款更是筹人 

红树林基金会闫宝华秘书长介绍,面对疫情对筹资的冲击,红树林基金会以“拥抱变化”的价值观积极迎接挑战,通过社会化参与的保护模式,以“筹款更是筹人”的理念,把更多人的支持、更多的公众参与作为筹款目标的核心。红树林基金会在疫情后举办的“红树之夜”筹款活动、与四大网络公益平台合作上线的13个筹款项目都不同程度取得了“筹款”和“筹人”的突破。2020年9月红树林基金会参与实施的海口五源河湿地公益保护地项目更是实现了线上可与蚂蚁森林5亿用户见面、可直接让1300万用户参与能量兑换的社会效果。

张伯驹:加大捐赠者教育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指出,如何让一线行动者组织获得更多资金支撑,是当下资助型基金会需要认真思考的核心。他建议基金会要进一步加大对捐赠人教育,开拓企业、家族捐赠者对生态环境领域的兴趣。在推动公众捐赠方面要求新求变,在次捐、月捐甚至是遗产捐赠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他还建议基金会行业要努力与政府主管部门深入合作,将更多的国际气候变化等领域资助对接国内。最后他鼓励NGO组织努力“扩圈”,找到核心的支持力量,让组织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刘家顺:参与国家碳中和事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详细介绍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十四五”期间的资助方向,指出在中国携手各国迈向碳中和的历史进程面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继续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围绕“搭建一个(碳中和)大平台”、“塑造一个靓(公益)品牌“、”实施一批好项目“的战略任务,未来将在支持碳汇示范项目、打造碳汇自愿抵消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碳汇项目方法学、向公众传播碳汇知识等方面加大资助。他鼓励伙伴支持和参与相关项目,共同为推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力量。

陈一梅:持续聚焦社区可持续发展

万科公益基金会陈一梅秘书长介绍,万科基金会2021年将进一步聚焦社区可持续发展,支持创新实践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万科基金会将在继续推进社区废弃物管理旗舰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倡导并开展社区气候适应的试点。万科基金会今年还将在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倡导健康饮食方面投入新的支持资金。最后陈秘书长强调,万科基金会与合作伙伴是“命运共同体”,希望不仅仅在资金方面,更能够在网络资源等多方面支持伙伴,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发挥影响力。

张立:投入碳减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张立秘书长介绍,作为资助型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过去3年里资助资金持续增加,2020年签署超过350份与NGO资助的资助合同,年度总资助金额超过1.4亿元。他指出,我国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标,以及即将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等重大环境议程,给环境公益组织更大的作为空间,机遇激动人心。2021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将紧围绕这些核心议题推进与NGO组织的项目合作,期待共同参与国家碳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行动。

王振刚:双向赋能,实现共赢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王振刚副秘书长认为,环境基金会要强化合作,应当在战略、规划、项目、资助等多方面多角度双向赋能,实现共赢。他特别建议要在项目的集成、资源的互补、战略的联盟等方面创新和完善合作方式。在谈到合作方向上时,王副秘书长提出一方面合作要具备国际视野,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议题上能够“做好中国典范、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大家要高度关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在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重点领域发挥合力。

郑高波:以自身优势促进合作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郑高波指出,由于环保项目在表达方式、价值实现、信息透明等方面常常让公众和企业难以理解,因此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的筹款总额还比较低。阿里巴巴基金会将在未来利用技术优势和平台的力量,与NGO组织合作,加强项目透明度,增强互联网筹款能力,让更多的贴近生活的,公众和企业可参与的项目上线相关平台,获得公众认可。阿里巴巴基金会将努力为环保组织构建互联网公益平台。

康辉:提高效能,传播故事

北京慈海生态环保公益基金会康辉秘书长介绍,面对科技进步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慈海基金会正在借助自身优势,支持实现环保公益更有效、更快速的链接与传播。例如慈海支持为一线NGO组织开发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组织的效能,并为一线环保公益坚守者传播公益故事。面向未来,慈善提出要更好地跨界和“破圈”,让更多人看见环境公益,更多公众参与环境公益。

谢玉红:做基金会与环保组织的桥梁 

中华环保联合会谢玉红秘书长首先介绍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的环保NGO联盟的工作,以及近期提出的成立环保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平台的动议。她指出,现阶段环保NGO组织在筹资的渠道和技巧方面还十分欠缺,很多组织在项目方案设计、项目管理以及报告的撰写等基础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加上与基金会交流少、信息不畅,造成了这些组织在筹款方面的困境。中华环保联合会愿意未来成为基金会与环保组织之间的桥梁。

刘永龙:建议加强对小机构生存的关注

作为NGO的代表,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刘永龙表示仁渡在疫情下能够继续前进,与基金会的支持密不可分。他认为小型的NGO组织在疫情下生存有困难,小额资助就可以就让他们安定并成长起来。他介绍仁渡将于与伙伴合作,支持有海洋公益创业想法的机构和个人。这个项目可以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创绿家”项目衔接,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和合力。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