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锋:慈善事业应以回归社会、拥抱大众为基本导向
标签:
观察  
康锋:慈善事业应以回归社会、拥抱大众为基本导向
提要
“自成立以来,我们从没有在如此短时间内接收如此大规模的物资和资金捐赠。”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康锋在接受《善达网》专访时表示,对信息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妥善、清晰的接收此次疫情海量捐赠款物提供了基础。

2021年新冠疫情势头并未减弱,1月22日新增确诊病例107例,吉林、河北、黑龙江、北京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多地再次进入封闭管理状态。

这个场景很难不让人想起一年前的湖北武汉。2020年1月底,随着新冠疫情的肆虐,武汉很快于1月23日宣布封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不断地涌向湖北。当地慈善组织面临捐赠物资管理和分发的巨大压力。

自成立以来,我们从没有在如此短时间内接收如此大规模的物资和资金捐赠。”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康锋在接受《善达网》专访时表示,对信息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妥善、清晰的接收此次疫情海量捐赠款物提供了基础。

康锋还表示, 湖北省慈善总会作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如何推动慈善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面临的时代新课题。“慈善的土壤在民间,事业的发展应以回归社会、拥抱大众为基本导向。”康锋说。

信息化建设成为疫情防控募捐的基础”

马广志:对您和湖北慈善总会来说,2020年是尤其不平凡的一年。现在回过头来看,您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慈善行业有哪些新的认识?

康锋: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我们总会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抗疫募捐工作任务,通过疫情募捐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总会快速反应、主动作为,在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克服困难、勇担重任,充分发挥了慈善组织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认真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为280多万捐赠人提供贴心细致的捐赠服务,保障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价值75.88亿元的款物火速送达疫情一线,凝聚起全社会守望相助的强大抗疫力量,我会近40人的团队,动员1033名志愿者苦战4个多月,顺利完成疫情防控专项募捐任务,为决胜湖北疫情防控贡献慈善力量,展示了慈善组织规范、专业、高效的形象。

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8年汶川地震,在历次国家重大灾难救助中,慈善事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激发了公众的捐赠热情,慈善事业成为凝聚了全社会爱心善意的桥梁,展现了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整合能力,成为助力应对重大灾难事故、兜好民生底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可以这么说,疫情给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对我们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与信心。

马广志:湖北省慈善总会在疫情之前是怎样一种状态?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有哪些新的变化?

康锋:湖北省慈善总会成立于1995年,是经省政府批准于1995年成立的社会组织,以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救灾为宗旨,依慈善法首批被认定为慈善组织、首批获得公开募捐资格。成立26年来,积极募集慈善款物,培育慈善项目,建设慈善队伍,传播慈善文化,累计筹集款物价值210亿元,资助困难群众240多万人次,在完善湖北社会保障体系、助力脱贫攻坚中贡献了慈善力量。

多年来,湖北省慈善总会在治理结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创新与探索。实践证明,多年积累的制度、平台和团队基础,是确保疫情防控募捐工作稳步推进的有力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是提高疫情防控募捐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总会在坚持以项目为主导的用人机制和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等方面所进行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和相对健全的工作运转机制,建立了“决策团队行政化与执行团队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相结合”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了公开透明的募捐信息平台,初步历练出了一支听党话,有责任、有担当、业务素质过硬的职业队伍,使得总会在疫情期间能够以规范、高效的工作质量和稳定的工作状态,应对疫情大考,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的应有的作用。

此外,总会一直将慈善信息化建设视为机构战略核心,通过精心研发和动态优化,逐步实现了慈善管理与服务大系统,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公示、物资管理、票证申领、自动办公、区块链数据、信息可视化等30多套全方位、全流程的综合性信息化。

疫情期间,总会自有信息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案例传播、捐赠互动、服务管理的主要渠道,已经成为总会的工作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平台。同时,结合疫情实际需求,及时研发的捐赠证书、感谢信自动生成,捐赠票据申领,捐赠数据生成、捐赠物资公示管理等功能,减少了人工操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妥善、清晰的接收此次疫情海量捐赠款物提供了基础。

马广志:去年疫情期间,网络上也有不少针对物资捐赠分配的质疑,比如捐赠物资因未付邮费被拒收,分配捐赠物资不公,一些已到捐赠物品积压、分发效率不高等问题。您怎么看?

康锋:自成立以来,湖北省慈善总会从没有在如此短时间内接收如此大规模的物资和资金捐赠。此次疫情募捐,虽然我们对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预估,第一时间对专项募捐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全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战斗,但事发突然、仓促上阵,工作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缺乏专业物资仓储条件和管理队伍,物资捐赠缺乏信息化手段,缺乏规范化志愿者管理体系,全省慈善系统缺乏有效的募捐对接和联动机制,慈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目前,我们委托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牵头为总会的疫情防控专项募捐进行专项评估,并形成完善的《慈善组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这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慈善会系统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后期成果,我们将邀请全国慈善会系统共享,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慈善应急行动更加科学、高效、规范、有序。

慈善事业应以回归社会、拥抱大众为基本导向”

马广志:您如何理解“慈善公益生态”这个概念?一个完善的慈善公益生态应该是怎样的?

康锋:慈善公益生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如果非要描述,我认为就是《慈善法》里所描述的“大慈善”概念,即人人皆可慈善。甚至可以说,慈善公益生态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慈善公益生态,应该是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慈善组织主动担当作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广大民众踊跃参与的一个完整闭环,是一个多方聚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同时,慈善组织更要立足社会、民生需求,苦练内功、改革创新,在进一步规范机构治理,提高业务能力等方面有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以高效对接社会慈善资源、精准救助弱势群体,为区域性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积累先进经验,作出更加务实、有效的贡献。

马广志:湖北省慈善公益生态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康锋:自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以来,湖北省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全省慈善组织数量稳步增长,慈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多年来,我们省慈善总会依托民政部指定的网络募捐平台“公益宝”,联合基层慈善组织,策划实施了一大批新型慈善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慈善医疗众筹”项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被称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之举”;“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困境儿童助养计划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深受基层欢迎、切实解决问题的模式,以“五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做法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但通过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湖北慈善事业的一些弱项短板,主要是:湖北省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慈善文化的推广普及和社会氛围营造有待提升;慈善组织和队伍建设还亟待加强。

马广志:您认为省慈善总会在整个湖北慈善公益生态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康锋:近年来,湖北省慈善总会充分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发展会员单位超过120家,积极构建全省慈善组织联动机制,以互联网项目链接基层慈善组织,通过倡导省市县慈善会宣传联动、项目联动和网络募捐联动,整合慈善会系统整体联动优势,推动湖北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基层慈善组织提供平台、项目、经费支持,通过理论研究加强工作指导,通过专业培训进行机构赋能,提升基层慈善组织及事业发展。

马广志:接下来,您认为应该怎样更好地促进当地慈善公益生态建设?

康锋:慈善会系统是我省成立最早、体系最全、运行稳健的慈善组织,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如何推动慈善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我认为,慈善的土壤在民间,事业的发展应以回归社会、拥抱大众为基本导向,在社会化转型、专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找准机构定位,将“人人慈善”的理念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努力宣传慈善文化,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同时,要积极推动改革转型,通过聚焦重点、力推转型的方式进一步规范机构治理,高效资源整合,更好的服务于民生和基层社会治理。于此,我们将成为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也必将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成绩。

马广志:现在时间已经进入了2021年,对于湖北省慈善公益生态未来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许?

康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慈善组织机构,全面提升我省慈善事业整体水平,积极推动地方慈善立法的出台,为推动湖北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系统的法律保障,继续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营造“参与慈善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广泛动员和深度实践,真正能够实现湖北省的慈善事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广泛的造福湖北弱势群体,更好的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更全面深入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