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中国时间银行研究报告》发布,呼吁成立“时间银行总行”
标签:
资讯  
首部《中国时间银行研究报告》发布,呼吁成立“时间银行总行”
提要
《中国时间银行研究报告》认为,随着时间银行进一步推向社区治理以及公益慈善领域,急需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或平台,以构建国家信用体系和实现公益资产的管理,课题组倡议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成立时间银行的联盟或者建立时间银行总行。

 “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性、享受型转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55.83%为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口,大多拥有技能及较好的身体素质,属于活力老人。

提倡老老互助,建立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

“时间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在1980年提出,他将“时间美元”作为一种“社区货币”,把“时间”与“公益”挂钩,倡导社会成员积极利用闲散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并把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化的形式存储起来,当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可以从中支取“已存储时间”。

1973年日本义工网络“劳动银行”被认为是时间银行最早的雏形。目前,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时间银行”,共有1000多家名为“时间银行”的不同组织或机构,广泛应用于互助养老、医疗服务、社会救助、社会融合等场景。

“时间银行”在中国也经历了三十年的本土化过程,呈现出一种互助养老与志愿服务的混合形态,并逐步凸显出作为公益资源分配手段融入社区治理的趋势。

2019年5月份,在中国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年研究中心发起了“中国时间银行研究课题研讨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委托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实施“时间银行”发展现状及未来调研。

两年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陈功教授团队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的方式,收集到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4家时间银行机构的研究资料,形成首部《中国时间银行研究报告》。

在9月22日召开的报告发布会上,陈功认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中国有三种路径。一是政府,被称为“看得见的手”。二是市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三是社会、文化、道德,其核心是“信任”。“‘时间银行’实际上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

从调研情况来看,时间银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管理归属上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54家时间银行平均运营时间是三年左右,最短半年,最长九年。

基于调查案例的反思,报告将中国时间银行发展问题归结为价值认识、政策制度、运营管理和技术参与四个方面。时间银行实践中的互惠回馈模式与内在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制约时间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间银行进一步推向社区治理以及公益慈善领域,急需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或平台,以构建国家信用体系和实现公益资产的管理,课题组倡议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成立时间银行的联盟或者建立时间银行总行。

为了搭建全国时间银行研究机构与为老志愿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与信息交流平台,为全国时间银行提供理论研究和资源对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设立“全国时间银行研究与实践基地”,并在报告发布当天举行了挂牌仪式。

来源:中国慈善家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