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在京发布,49个大额捐赠人荣登“青云壮志榜”
标签:
资讯  
 国内首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在京发布,49个大额捐赠人荣登“青云壮志榜”
提要
《2021 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报告梳理了社会捐赠总额前100名的中国高校基金会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发现自2015年至2020年共计78家高校基金会接收过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人民币),到账总额303.6亿元。

2022年2月17日,国内首份高等教育领域大额捐赠专题报告——《2021 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报告梳理了社会捐赠总额前100名的中国高校基金会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发现自2015年至2020年共计78家高校基金会接收过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人民币),到账总额303.6亿元,其中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相当于社会捐赠总额的5%,且增速大于社会捐赠。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发起的大额捐赠项目有望超过100个,协议捐赠总额将直逼200亿,达到历史新高。高校大额捐赠上升态势明显,高校基金会成为大额捐赠的第一承接方。报告首倡“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单”,简称“青云壮志榜”,国强公益基金会和唐立新从49个入榜大额捐赠人中脱颖而出,并居榜首。明善道总裁赵坤宁正式发布报告及榜单后,发布活动现场还邀请多位大额捐赠人代表、高校基金会负责人和专家,针对“大额捐赠人如何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这一议题展开研讨。

首倡“青云壮志榜”,49位大额捐赠人上榜

据悉,该报告由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起和执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主要内容包括致大额捐赠人的一封信、高校大额捐赠数据分析、大额捐赠人访谈、大额捐赠优秀案例、“他山之石”、高校大额捐赠亮点表现等。其中“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单”——“青云壮志榜”,为明善道激赏于这些大额捐赠人投入高等教育的壮举和情怀而首次提出。与一般侧重资金体量的慈善榜不同,该榜单看重承诺和持续行动,如参与管理,长期投入。设定“入榜”捐赠人为2015-2020年与高校基金会合作发起2个大额捐赠项目的捐赠主体,然后根据发起大额捐赠项目的数量分为三个梯队,其中第三梯队为2015-2020年发起2-4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二梯队为发起5-9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一梯队为发起10个及以上项目的大额捐赠人。首次登临“青云壮志榜”首的国强公益基金会和唐立新在2015-2020年期间均发起11个大额捐赠项目,其他47位入榜大额捐赠人则分别与高校基金会发起2个至4个不等的大额捐赠项目。另外,榜单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题网页、留本用息三个指标呈现上榜大额捐赠人参与管理的现状,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额捐赠人有持续参与的意愿和用心,亦对所捐项目的管理和成效比较重视。 

首次上榜的大额捐赠人中的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和唐仲英基金会,因在大额捐赠实践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和代表性,该报告对其进行访谈及案例撰写。

建立中国首个高校大额捐赠信息数据库

该报告统计了 2015-2020年 共计78家中国高校基金会接受的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人民币),包括到账方式、用途、管理形式、信息披露方式等信息,建立了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信息数据库。报告显示,2015-2020年总统计到982 笔大额捐赠,涉及733个项目,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到账总额303.6亿元,高校大额捐赠中位数为1950万元。统计到1亿元及以上的捐赠项目111个,占项目总数的15%。高校大额捐赠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创新高,相比2015年增长超4倍,快于社会捐赠整体增速。

超过8成的高校大额捐赠人为企业和企业家

报告显示,81%的大额捐赠项目由企业、企业基金会、企业家,企业家个人基金会,或由以上四者联名捐赠,而在这部分中53%是由民营企业及其基金会捐赠,49%是由来自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或企业家捐赠。这一特点与中国整体社会捐赠的主体构成、行业分布一致。同时数据显示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有188个,占比26%,实力证明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最易吸引的大额捐赠人群体之一。

84%的捐赠进入“双一流”高校

报告显示,位列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即“双一流”)的高校在78所接收过大额捐赠的高校中占比为45%,却接收了69%的大额捐赠项目和84%的协议捐赠总额,是大额捐赠青睐的第一梯队。同时引人注目的是流向“非双一流”高校的大额捐赠有显著上升,从2015年到账金额可忽略不计,增长到2020年到账金额占比23%。

“院系学科建设”成为捐赠热门

报告显示,72%的捐赠项目披露了用途。报告将捐赠用途分为10大类,其中“院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奖学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大额捐赠的五大用途;“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金额中位数最高,但“院系学科建设”自2017年以来超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10大类用途中最热门的捐赠方向,该领域里医学又最受大额捐赠瞩目,在2015-2020年间共有38个项目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在“院系学科建设”大类中,建设管理学科的项目中校友捐赠比例最高,达到50%,建设医学学科的项目中非校友捐赠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

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

报告发现受信息披露限制,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仅通过是否成立专项基金、是否注明留本永续来观察,可看到仅有20%的大额捐赠项目包含留本永续、长期实施的部分,仅有6%的大额捐赠项目成立了专项基金,仅有1.8%的项目既成立了专项基金,又是留本永续。总额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留本永续和设立专项基金的比例高于亿元以下项目,显示目前高校基金会对于长期实施的超大额捐赠项目管理较为重视。具体用途来看,“奖学金”、“人才建设”、“具体研究”等用途的大额捐赠项目在专项基金和留本永续类中占比突出。

大额捐赠项目的信息披露较为低调

报告发现仅有12%的大额捐赠项目在年报、学校/基金会网站、专题网页3个维度均有披露,有68%

的项目在大学基金会年报中有所披露,而有专题网页的仅有16%,设立了专项基金的大额捐赠项目和留本永续项目在年报、专题网页等信息披露维度上均有出色表现。整体而言,大额捐赠项目在信息披露上较为低调,认定为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在所有信息披露维度上的表现均优于未认定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作为报告学术支持机构代表首先做了致辞,他说:“今天发布的这份报告在国内公益界具有创始意义,拓宽了我们慈善界的视角。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来自社会的大额捐赠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我们让财富向善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这份报告给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也让基金会的工作,更有知识系统的支撑,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明善道总裁赵坤宁做了正式的报告和榜单发布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邓国胜对报告做了点评,他说:“报告选用高校基金会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并首次从一些新的维度分析了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概况,如区分协议捐赠金额与到账捐赠金额、捐赠用途的具体分类、发展趋势,和项目管理的状况、信息披露的方式与程度等。这不仅让大额捐赠人对于行业的整体形势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公众对相对神秘的高校基金会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虽然限于基金会年报信息的局限,数据的完整性还有待提升,但作为一份给到大额捐赠人的‘参考指南’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当天还邀请了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黄春华基金会总裁毛维宁、莫氏家族基金会资助官员高广深、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蓉蓉、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章晓野、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纲、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杨维东与明善道负责人,分别围绕“怎样捐,才能让给到高校的大额捐赠更值?”、“资助高校的大额捐赠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两个话题展开研讨,结果大额捐赠人、高校基金会、专业服务机构三方都认为高等教育大额捐赠实践方向亟待进行知识积累、议题研究和案例梳理,希望加强类似的交流。

提及这份报告出炉的原因,报告主编、明善道总裁赵坤宁说,报告的诞生源自过去三年,明善道受大额捐赠人委托,与多个高校基金会合作管理大额捐赠项目的经历。我们发现虽然高校基金会是大额捐赠的第一承接方,可是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基金会的筹资和投资管理,而关注高校基金会的项目管理、运营的则几乎没有。但这些大额捐赠资金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使用、是否高效,在大额捐赠源源不断涌向高校时,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对教育的投资一直以来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回报率,亦是参与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报告呈现了大额捐赠现状和对趋势的关键洞察,希望为大额捐赠人提供一份‘参考指南’,共同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越办越好,也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尽一份力,我们希望可以持续做下去。”

   报告发布活动同时进行网上直播,获得近十三万的网友在线围观,报告发起方透露即将启动2021年度该主题报告的编写,以期更快速、深入反映大额捐赠在高校的最新实践。

编辑:小雨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