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举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投入资金达1499亿元
标签:
资讯  
2022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举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投入资金达1499亿元
提要
2022年,农禾之家受《慈善蓝皮书》编委会邀请,组建课题组开展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组织开展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10月20日,2022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京举行,各界学者专家、一线实践者、媒体以及课题组成员就2022年《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行了研讨,并对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会议由慈善蓝皮书编委会和北京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下称“农禾之家”)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

    据了解,2022年,农禾之家受《慈善蓝皮书》编委会邀请,组建课题组开展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该报告回顾了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组织开展了“乡村公益慈善行动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在致辞中表示,调查研究公益慈善力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结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善品公社和百美村宿两个项目,指出当前慈善公益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直接“给”过渡到了与老百姓“共生”的带动其发展,因此公益组织需要更加深入了解乡村的需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农禾之家秘书长葛宁介绍了报告的项目背景、课题组成员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发现。她指出,乡村振兴中的公益慈善力量主要分为组织化力量和非组织化力量,组织化力量主要是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群体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非组织化力量主要为返乡强青年、驻村干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两者相互配合构成了当前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虽然社会组织各类型机构对乡村振兴由一定的响应力,但仍然存在中西部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县及县以下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总量不足;村庄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总量不足;公益行动领域未能针对乡村的迫切需要等问题。

    葛宁认为,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坚持以村庄为主体,发挥其自主性和整体性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整合乡村内部与外部力量,聚成优势互补的合力。

    作为报告调查数据的支持方,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陶泽分享了运营大数据手段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方法和发现。他指出,在运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时首先采用了关键词匹配的方法,从各社会组织公开的信息中筛选爬取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数量、领域和资金。

    他发现,从2017年到2020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基金会从2900家增加到了4500家,社会组织在2021年时有12万家参与了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投入资金的总规模达到了1499亿元。

    陶泽还表示,乡村振兴的分类指标体系应该进行更新和重构,这是需要各界一起努力的,并且大数据相较于传统的调研具备更多的数据量,如果未来能够建立一个乡村振兴的大数据平台,那对于乡村振兴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科研助理周王瑜对报告的调研情况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主要是村干部,并且调研根据大公益,大慈善的框架,首先第一级指标对乡村慈善公益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分为教育类、经济发展类、社区文化发展、保障类,一级分类下面有二级和三级分类。他指出,调研结果发现政府是乡村振兴主要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村集体是主要的行动提供者;大多数的公益慈善行动都是村内和村外合作进行;当前公益慈善事业的主要困境就是缺少资金。

    研讨会上,来自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华和河北省内丘县妇联兼职副主席房红霞分别从乡村基层和社会组织的角度分析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在主旨发言中,从三个方面梳理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政策举措、挑战和思考。首先,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其中的核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领衔;其次历史上政府从外部人才和本土人才两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但人才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规模均与乡村振兴的需要有巨大差距;再次,乡村振兴人才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乡村振兴需要结构完整、分层次、够规模的人才体系,内部力量不足,的确非常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必须全党全国全社会支援乡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要支持乡村人才培育。

    杨团还结合内蒙经棚镇的案例,提出人才团队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军人才,发现培育本土领军人和支持其组成团队核心是人才团队建设的第一要义,让人才团队有权有能有为有位,首先是县乡两级党委最重要的责任之一。社会各界包括企业、院校、基金会、社团、社会服务机构乃至各类志愿者团体,要联合起来,在微观层面发挥对本土人才的发现和培育的独特功能。

    农禾之家秘书长葛宁介绍了农禾之家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她指出,农禾之家从2011年开始就把人才作为一个杠杆,通过培养人让其在当地带动一批人,带动当地的发展。禾力计划是农禾之家的一个重点人才培育项目,自2012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导师指导下,基于农禾之家自2002年开始探索、研究倡导、实践农民合作组织综合发展的经验,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农禾之家开始探索乡村社区工作者(简称“乡工”)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农村社区实用人才。禾力计划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禾力种子计划、禾力论坛、禾力游学、项目资源引进与支持和禾力学习网络等内容对人才进行培养,通过8年的实践,举办了37期培训、23次海外游学,培养了3000余名学员,覆盖了上千个农村社区。农禾之家逐步完善开发了一套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从乡镇社工站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了乡镇社工站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他指出,首先全国经过湖南和广东的试点后,民政部门已经将乡镇社工站的建设推向了全国,截止2022年8月底,全国已建成2.3万多个乡镇(街道)社工站,覆盖率过一半。

    但陈涛也同时指出,乡镇社工站在建设中也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才问题,包括招人难、人手不足和人才培养上的挑战;二是管理运行上的问题,包括(评估)指标的设置,与民政、基层政府工作的关系。

    杨团主持了研讨会的圆桌讨论环节,各发言人就人才振兴的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刘佑平认为,人才如果不进行在地化的培育是不可持续的,乡镇社工的发展需要将政府行政建的“庙”变成专业的“庙”,并让这一机制能够持续进行。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监事长张晓军认为,乡土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有财、有德、有才干”才能够真正成为为乡村服务的人才,除此之外,面对农村的现状,公益慈善力量培育的人才也应该要本土化、年轻化和专业化。

    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汤敏指出,当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互助,特别是城乡互助,充分挖掘发展乡村校友会等组织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资源和人才,并且还应该注重在数字化时代中寻找农村问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华认为乡村振兴仅依靠农村本土人才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外部的人参与进来,外来人才能够在各方面上对乡村振兴助力,特别是帮助本土团队把发展农村发展的思路打开,思路和思想工作是第一位的,这点做好了,经济建设才能够好。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讲师,河北省内丘县妇联兼职副主席房红霞认为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能够帮助一线实践者进行工作,特别是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在乡村形成一种互助的乡村文化,因此外来的社会工作力量的指导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认为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外来人才向本土人才的转化,特别是新村民的培育对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最后,杨团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首先乡村人才振兴这个问题一定要和国家的五大振兴接一起,要从五大振兴的视角考虑乡村人才的培育;其次现在国家推动乡镇社工站已经成为既定政策,但社工在培育体系里是社会领域的人才,不能够代替产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主要的宗旨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明确;最后人才培育的思想方法要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