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 2022年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十大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标签:
观察  
权威解读 | 2022年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十大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提要
回顾总结2022年,我国儿童事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政策法规为框架,在福利、医疗、教育、保护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十大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提出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建立生育支持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要求,为新时代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回顾总结2022年,我国儿童事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政策法规为框架,在福利、医疗、教育、保护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一)人口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中央和地方积极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 

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积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采取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并取得突出进展。 

在中央层面,国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建立完善生育政策体系。国务院批准建立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副总理为召集人、国家卫健委为牵头单位统筹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撤销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优化生育政策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通过20项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搭建积极生育支持体系。 

在地方层面,多地积极完善本地生育福利政策和服务措施,包括生育补贴、托育服务、延长假期、儿科医疗以及购房优惠等。上海市修订生育激励政策,明确规定0-3岁婴幼儿父母享受5天育儿假;设置1-3岁幼儿托育“宝宝屋”,加强社区托育服务。大兴安岭地区、陕西汉中市、湖南长沙市等多个地级行政区出台三孩生育津贴政策,云南省出台省级三孩生育津贴政策。江西省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婴幼儿入托补贴制度的省份。内蒙古对于符合规定的二孩、三孩父母增加60日、80日产假和男方25日护理假,三岁之前每年每人10日育儿假。广州、深圳、武汉、福州等市均新建儿童专科医院或妇产专科医院,并投入运营。湖南益阳三孩家庭购首套商品房奖励3万元,山东泰安、广西南宁针对三孩家庭优化购房优惠政策,家庭公积金最高可贷款90-100万元。 

(二)孤儿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津贴稳步提升,35.1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 

2022年部分省份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价格补贴保障范围。北京市、天津市、安徽省、河北省、宁夏自治区等省(区、市)进一步完善本地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的作用,明确提出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价格补贴保障范围,切实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2022年,孤儿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浙江、云南、河南、宁夏、四川、山东、广东等地孤儿养育的省级指导标准得到提高,孤困儿童得到切实有效保障。此外,湖北武汉市自建立孤儿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以来共提标了8次,2022年,集中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912元和1820元,位居全国前列。 

1.png 

图表 1 2022年部分省份孤儿养育标准 

(三)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层面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指导 

2022年,我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建立,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有效降低,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全国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率达到81.1%,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97.5%,听力障碍筛查率达到94%。 

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指导,加快推进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2022年,国家卫健委公布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项目省级项目管理单位和实施单位名单,指导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各地共同实施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项目,有效降低困难家庭出生缺陷患儿就医负担。同年,国家卫健委组织编写唐氏综合征、血友病、先天性心脏病等3种出生缺陷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有力提升公众优生优育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 

从地方落实情况来看,多地积极完善本地出生缺陷防治政策体系和服务措施,包括加强财政支持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先心病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对此,海南省正式印发《2022年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治项目实施方案》,将投入630万元开展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治,其中预计筛查活产新生儿10万人,预计诊断先心病需要手术治疗的90例。此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启动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检测项目,预计新增10000名新生儿享受多种遗传代谢病免费检测。 

(四)家庭教育首次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轨道 

2022年,家庭教育被全面纳入教育法治化轨道。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者,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4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 (2021—2025 年)》,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 

从地方执行情况来看,为推动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浙江成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全省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线上和线下家庭教育活动和服务,构建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广东广州市汇集社会资源,创新推出“校门口的家校学堂”“移动家校学堂”宣传方式,通过提供一对一家庭教育咨询, 增进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首都师范大学探索开设家庭教育辅修专业,培养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具备一定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学前教育资金投入与幼儿园数量达历史新高,多地推进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高普惠水平 

2022年,随着生育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在规模总量、人才队伍、财政投入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全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9.5万所,较上年增长76.8%,创历史新高。幼儿园师资力量逐步壮大,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基本达到了“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且学历结构有所优化,专科以上学历的园长及专任教师数量达到308万。学前教育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及性、可持续为方向,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同时完善“三孩”配套政策,促进教育政策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 

从国家层面来看,财政部下达2022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230亿元,比上年增加30亿元,增长15%,居中央对地方各项教育转移支付增幅之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9部门出台《“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地区、城镇新增人口地区的幼儿园建设。 

从地方创新情况来看,2022年,江西、江苏、海南、福建等省密集出台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深圳市出台学前教育条例,各地均要求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5%。上海市的《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表决通过,成为全国首个将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相结合的地方条例,通过开设幼儿园托班等方式实现一体化发展。 

(六)特殊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为牵引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2022年,政府继续保持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突出体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增加,30万以上人口的县区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1;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达到6.9万人。 

从国家层面来看,财政部、教育部特殊教育补助资金预算5亿元,补助资金将用于扩大特殊教育资源,推进特教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质量。2022年11月,为推动特殊教育评价改革,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主要包括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等5个方面,共18项关键指标和49个考查要点,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2.png 

图表 2 2022年特殊教育补助资金预算(万元) 

从地方层面来看,多地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上海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山东提高至9000元,江西、陕西、山西、安徽、湖南、云南等地将提高至7000元,同时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七)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进程加快,多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2022年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第二年,也是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的第二年,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法制化快速推进。2022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遏制文身低龄化现象。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探索建立儿童救助协作制度,完善性侵害儿童犯罪人员信息公开制度,并要求各地普遍建立少年审判工作机制。河北省、江西省、四川省、上海市、贵州省、天津市等7个省市修订省级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甘肃省和云南省颁布未保法的省级实施办法。 

我国少年法庭数量从2021年的1800个增加至2022年6月的2181个。2022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公示省级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市、区)建设名单;四川省成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促进会,是全国首个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省级工作协会。 

(八)多地搭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智慧平台,未保工作迈向智能化和信息化 

2022年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智慧平台的集中建设期,重庆市、吉林省和浙江省先后启用省级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智慧平台,而在2022年以前,全国仅有大庆市等少数地区探索搭建相关数字平台。重庆市的智慧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将763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平台重点关注名单,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和自动匹配帮扶服务。吉林省的综合保护平台实现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动合作,并覆盖信息通报、资源共享、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功能。浙江省则将全省旅馆酒店和医疗机构接入数字预警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侵害未成年人线索。 

深圳市、扬州市、徐州市、福州市、桂林市等地均上线市级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数字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资讯共享、普法宣传、服务预约和强制报告提交。张家口市建成河北首个未成年人实时动态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精准收集辖区内儿童信息,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扶救助等工作。 

(九)儿童友好城市标准快速推进,中央导则和地方专项方案集中出台 

2022年是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逐步完善的重要之年,不同类别的标准和方案出台。4月,广东省深圳出台《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是我国首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地方标准。5月,重庆市出台今年我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省级专项方案;截至11月底,我国已有上海、吉林、四川、辽宁、重庆、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9个省份(直辖市)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省级专项方案,各地针对儿童参与机制和儿童友好空间等内容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和规定。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3部门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成为首份全国性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 

(十)社会力量多维度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模式在探索中丰富 

2022年,随着社区服务工作成为抓基层、打基础的国家重点工程,以社区为中心的儿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出进展。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特别强调引导社区与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联动,合力开展未成年人关爱、服务。 

2022年,我们看到,在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下,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儿童公益事业,已成为未成年人保护“六大体系”中“政府保护”的有益补充。四川成都市通过引进专业幼儿托育机构,以“免费和低偿”的方式为居民和周边产业人提供5大类15项高品质亲子家庭服务,目前包含全日托、半日托和临时托三种照护方式,以低于市场40%价格经营,为3岁以下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托育服务。河南漯河市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通过与智库团队合作,外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共同孵化出中原社工学院,全力推进和指导本地社工专业培养体系建设,为社工站服务落地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腾讯集团等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面向零编程基础青少年开展编程启蒙活动,号召青少年以编程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助力青少年成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2019年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先后在青海、云南等10省援建25个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并与中科院心理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助力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师网络支撑体系,形成阶梯式培训方案。 

2023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发展趋势 

展望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和儿童福利体系协同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法制化、专业化将继续成为2023年两大发展主题,并具体呈现出以下五个发展趋势。 

(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速健全完善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已形成较强创新活力。许多地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等需求,融合公共资源加强儿童之家建设,不断扩大服务供给。浙江省民政厅出台《浙江省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儿童之家建设,预计建成儿童之家10000余个,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提供临时照料、文化娱乐、精神关爱、亲情联络、儿童保护等服务。2022年,团江西省委会同各相关部门共同印发《江西省深化童心港湾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项目的实施方案(2022-2024)》,预计每年筹措项目经费3000万元,新建不少于1400个童心港湾,阵地覆盖“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及其他有需要的村,预计服务超10万名留守儿童,为其提供情感关怀、励志教育、自护教育、红色教育等支持服务。 

展望2023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将纵深推进,充分发挥儿童主任本土化优势,以儿童之家为服务阵地继续强化生活保障、安全监护和关爱服务供给,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关爱服务,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各类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二)儿童福利机构转型持续深入,提供儿童优质服务 

近年来,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转型升级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做法。2021年,民政部等1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地市级儿童福利机构推进儿童养育、医疗等多职能一体化发展。2022年第四季度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已由2020年底的1217家精简优化为目前的916家,机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多地制定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方案:江苏太仓市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儿童福利院)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江苏无锡市启用全国首家由专业儿童福利机构成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江西上饶、云南腾冲逐步将部分县级院养育儿童移交市儿童福利院。 

展望2023年,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将发挥更大作用,各地儿童福利机构优化转型将持续推进,重点围绕开门办院的理念,依托福利机构成立特殊学校、康复医院等机构,并面向社会上有需求的儿童提供服务。 

(三)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化挑战机遇并存,搭建工作标准和职业体系将成突破口 

以儿童主任为代表的基层儿童工作人员队伍体系正迎来全新的历史机遇。为解决基层儿童工作面临的任务重、压力大、编制少、人员少、流动性大等突出问题,《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提出“加强儿童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技能水平”。2022年,河北大名县、山西闻喜县、陕西渭南市等地通过引入专家团队提供培训督导、培育本地儿童社工提供服务等方式,不断推进儿童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海南琼海市成立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基地,云南昆明市成立未成年人司法社工培训中心,均通过阵地建设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化服务发展。此外,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等地探索将乡镇(街道)社工站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双站合一,整合儿童社工、儿童主任等人员队伍,整合各类平台资源,提升儿童社工专业化水平。 

展望2023年,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将围绕监护监督、评估监测、家庭教育和个案服务等出台相关工作标准和指南,集中提升儿童工作者的专业化能力。此外,搭建儿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体系也将成为重点内容。 

(四)特殊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随班就读与教师队伍建设仍是重点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已经迈入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位置更加凸显。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的主要目标,明确要求到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山东、陕西、贵州、湖南、天津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分别就教育质量、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初步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五省(市)均提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不低于97%,其中山东省提出2025年全面普及15年免费特殊教育。 

展望2023年,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将特殊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供给,坚持政府主导和特教特办,随班就读与教师队伍建设仍将是重点方向,确保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五)社会力量将成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重要主体 

儿童友好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城市规划关注为儿童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落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将快速推开,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以来深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威海等城市将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纳入各地“十四五”规划,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作为重要一环积极推进。各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龙湖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启动“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深圳市青睐青少年发展中心推动城中村社区的儿童友好参与项目、成都责仁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心参与打造成都市首批儿童友好试点社区。 

展望2023年,全国各地将重点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社会力量从各自优势出发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坚持普惠为导向、政府引领、社会组织服务、家庭参与等原则,融合全社会资源建设儿童友好环境。

来源:民德咨询 主笔:张央 郑红 申平康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