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可持续社会创新?这场新书发布会告诉你→
标签:
观察  
如何进行可持续社会创新?这场新书发布会告诉你→
提要
《何以为善》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房莉杰教授和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零慧担任主编,以三A三力为分析框架,对来自基金会、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不同组织形态的8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尝试系统化地回答可持续社会创新的“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12月15日,《何以为善: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 (第1辑)》(下称《何以为善》)新书发布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十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如何进行可持续社会创新。活动由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化社会研究院共同主办,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协办。 

《何以为善》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房莉杰教授和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零慧担任主编,以三A三力为分析框架,对来自基金会、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不同组织形态的8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尝试系统化地回答可持续社会创新的“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图片1.png

致辞:社会可持续创新探索的智慧结晶

开幕式和成果发布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朱斌主持。

图片2.png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发表视频致辞说,《何以为善》从实践角度展现了8个新鲜和生动的案例,分别来自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企业等,它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完整波谱,涉及领域包括乡村教育、乡村妇女赋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社会应急等,都和民生直接相关;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创新者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沉疴。

图片3.png 

关于何以为善,王平理事长认为,首先,凡是有利于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和事物就是善,其次,只有为了善的目的并以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的,才能成为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教授宋月萍致辞时表示,这本书对可持续社会创新进行了深入且成体系的框架性研究,是一份记录了社会创新实践的案例集,也是进行社会可持续创新探索的智慧结晶。

图片4.png 

宋月萍表示,在社会可持续创新中,除了关注科学技术,比如人工智能代表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大家更要以善为本,通过善行善举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只有在每个案例中体现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科技创新才能真正造福社会”。

成果发布:三A三力作为分析和评价框架

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房莉杰教授介绍了《何以为善》的研究背景、案例分析方法和可持续性分析框架。

图片5.png 

房莉杰说,随着社会发展的数字化、全球化,社会风险增加、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科技发展带来更多的解决方案,但标准化的“政策方案”适用性日益有限。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在广义的社会政策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此,在“政策议程”之前,她提出了“社会议程”的概念。

关于如何理解社会创新的效果可持续性以及是否能够标准化分析和评价,房莉杰认为,案例集以友成基金会开发的三A三力评价体系来作为分析和评价框架,对“香橙妈妈:农村留守妇女电商赋能”“青椒:农村教师在线教育”“为村:农村基层治理赋能”“应急平台:社会应急系统”“母乳爱:母乳喂养普及”“源众:防家庭暴力”“留守妇女就业助残圆梦(残疾人旅游行标)”“县域企业:返乡创业中赋能女性就业”等8个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并有以下五个发现:

1.可持续社会创新是“外部可持续”和“内部可持续”的结合,前者指是否可持续地回应了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后者指项目实施主体是可持续运转的。

2.实现外部可持续的起点是,是否精准识别出了痛点问题,以及项目实施者在解决该问题上是否有内部动力和资源优势(Aim)。

3.实现外部可持续的关键是,是否设计出可持续性解决问题的方案(Approach),我们观察到的社会创新包括: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设计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联动各个行动者的系统性方案,以及形成可复制的工作方法,甚至转化为政策议程。“我们还观察到,随着项目的发展,这几个创新阶段依次呈现,其中蕴涵着项目可持续的内生逻辑。”

4.实现内部可持续的关键是,是否具备了项目的行动力(Action)。最重要的是,是否有稳定的筹资来源、是否根据项目方案设计出相应的治理架构、是否持续传播影响力。

5.在上述基础上,案例集写作组观察到了“企业社会化”和“社会企业化”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企业不再只是通过捐款捐物表达其公益态度,而是利用其专业性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借鉴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模式,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和自身管理效率。

“我们希望把发展成为一指导手册当有主体想做社会创新不知道如何开始的时候,可以提供一指导性路径房莉杰说。

对谈:“腾讯社会应急项目”和“母乳爱项目”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应急实验室负责人滕超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围绕“腾讯社会应急项目”主题进行对谈。

图片6.png 

滕超介绍,腾讯的社会化应急项目想要解决的是目前社会化应急资源碎片化、系统效率低的问题。社会应急实验室团队基于腾讯的技术和社会价值理念,开发出了“网约式应急平台”,将志愿者、120急救系统、AED设备整合进平台,通过线下需求和线上资源的连接提高社会化应急的效率。项目在深圳市宝安区上线半年来,通过平台小程序呼救,已在深圳成功救助80多人,通过项目培训和外延项目,成功救助了130多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复制到更多城市和地区打下了基础。

对谈呈现出该项目从理念、到方案、到执行力的发展逻辑:它首先基于腾讯的技术和社会价值理念,将社会化应急的解决视角聚焦在用平台整合资源上;产品开发出来,进一步联动供给方和需求方,将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进平台;通过深圳宝安区的试点“跑通”了系统化方案,并随之形成了可复制的工作方案。这种“识别问题专业产品系统化方案标准化流程”的逻辑是企业社会价值的前沿实践,使其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母乳爱”公益项目发起人徐靓与友成基金会战略研发部副主任高雯雯围绕则“母乳爱项目”展开对谈。

图片7.png 

徐靓介绍了“母乳爱”的十年发展历程,一切起源于个人经历。十年前,因为媒体人身份,她开始倡导“母乳喂养”、“母乳捐赠”;十年来,“母乳爱”捐赠母乳超过10吨,救助6000多个重症患儿,资助了8家母乳库,在“母乳爱”和各方的推动下,母婴室变成了广州公共场所的标配(广州市成为中国第一个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的城市)、《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颁布。

她表示,从母乳喂养、母乳捐赠,到公共母婴室建设、母乳喂养立法,经过了从公众倡导到政策倡导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规划好的,更多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需求和机遇。“真正的公益人一定有一个初心,有了初心就立刻行动,开始了就会有收获”。

母乳爱”一开始是志愿者项目,两年后才开始组织化。因为倡导活动本身切中哺乳期妈妈的痛点、可参与性强,传播效果非常好,从而聚集了很多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母乳爱”的志愿者和各方人士。母乳喂养立法的想法就来自于她与一位有法律背景的志愿者妈妈的交流,最终在广州市妇联的支持下,由“母乳爱”首届理事长、知名公益律师、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律师主导完成。“影响有影响力的人,首先自己要有影响力”,徐靓如是说。

图片8.png 

对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徐靓说,目前正在探索月捐模式,“‘母乳爱’就是‘小而美’,这让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不至于压力过大。我和我的团队也逐渐进入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它成为我们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高雯雯表示,“母乳爱”很好地体现了三A的合一性和动态发展,初心清晰且坚定,方法专业又不断创新,行动果决、影响力不断扩大;纵观“母乳爱”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很明确的三A 前一阶段A的达成(包括在这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资源和能力、打造的团队)是后一阶段A开展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从而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

圆桌论坛:讲好可持续社会创新故事 

圆桌论坛由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零慧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丁、友成基金会研究院执行院长汪亦兵、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肖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谢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张闫龙等嘉宾围绕如何更好进行持续社会创新、产学研各自可参与的内容和合作前景、本土社会创新案例的价值、如何共建社会创新案例库和知识中心等进行分享交流。

图片9.png 

肖红表示,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期望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评估公益项目的价值,会关注项目的投资回报率SROI,需要对社会价值进行量化,将其与企业的成本收益之间进行一个转化,以便为企业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做出更好的项目决策。企业在公益项目上的资本投入是有限的,希望能发挥项目的撬动作用,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与高校、公益组织等进行合作,达成企业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的合一发展,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创造力。

图片10.png 

李丁则认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有限,衡量其产出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社会主体的资源特点,采取不同的效率考量。在进行创新案例研究时,现有的案例分析框架可能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创新情况,因此需要开发更适合中国的框架。同时,社会创新案例的教学最好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发体验式教学。

图片11.png 

汪亦兵认为,友成与社会创新创业者有着很深的联系,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社会创新实践的一些新特点,例如从业人员趋于年轻化,更加注重技术在产品服务设计、业务模式、业务管理中的应用等。他还表示,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案例都有其自己的分析框架,而A是一个符合人的心智模式的思想框架,能够解释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具有因果性、主动意愿和行动的特点。因此,三A在评估分析、战略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效率非常高将三A有机地应用于案例分析中,也是《何以为善》的最大亮点

图片12.png 

张闫龙认为,不同的组织类型,行动逻辑是不的,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边界模糊。具体到企业而言,有效率的企业公益行为,一定将企业公益与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密切联系因此,需要把社会议题和企业战略方向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与利益相关方共创共享价值,这样才让企业有更持续的动机去做。他还观察到,社会创新不仅出现在大城市,很多五六线城市也陆续出现社会创新的闪光点,模式简单可复制,“社会创新的洪流正在逐渐形成”。

图片13.png 

谢琼认为,从创新主体上看,市场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多,商业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目的商业方式成为更多主体的选择。社会成员的参与也从被动参与转向更加主动的参与。但其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结合比例如何确定,以及如何让社会成员更可持续、理性地参与等。在创新方法上,资源整合和网络支持建立成为近两年关注的重点,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产学研结合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政策目标方面至关重要。基于近年来实践领先于理论的实际,需要从实践中梳理经验模式,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实践、理论知识、人才培养循环反馈。

图片14.png

程芬说,从近几年接触到的优秀社会创新案例来看,都突破了单一主体,基本上都包含产官学研的多元主体协作和跨界知识的碰撞,他们有意识地推动世界性资源的引进及其与本土性资源的融合,是一种组合演化的“积木式”创新。她表示,无论是创新者还是推动者,他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关切和面对困难时的决心都对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制定社会创新分析框架时,人是一个核心要素”。

图片15.png 

零慧表示,国际社会看不到中国的很多独特经验,很多社会创新的实践者和学生也需要看到本土案例,因为案例集和案例库的建设尤为重要。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可持续社会创新的故事,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建设性力量的理解和交流非常重要。

零慧还透露,可持续社会创新案例集的第二辑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将聚焦于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社会创新。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