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生:善经济,撬动世界变好的创新杠杆
标签:
观察  
何日生:善经济,撬动世界变好的创新杠杆
提要
何日生认为,整个经济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要利益百姓,利益万物;就商业来说,利众才有利润,更要履行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环境责任。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再一味追求利润,更加看重可持续利他。E(环境)、S(社会)、G(治理),逐渐成为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2年,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主办了“发现·善经济”大会,来自杭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洛杉矶、熊本、牛津等全球18座城市的60多位嘉宾,围绕善经济、善科技、善环境、善艺术、善金融六大主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并发布“全球善经济创新案例库”,首批28个案例入选。

浙商总会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主席王黎红在致辞中说,善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所遇,是浙商群体薪火相传的发展所需。

“我们公益慈善事业委员会曾进行过浙商社会责任报告的全面梳理,也进行过浙商公益进化史的深入探访。筚路蓝缕创业时孕育的四千精神,兴业报国义行天下的责任担当,都是浙商魅力的核心源泉。我们看到新时代浙商群体里也涌现出很多有情怀、又有创新的善经济案例。”王黎红主席说,未来,在浙商公益雅集,将和更多有责任担当的浙商一起探讨和交流。

善经济是利他和合的经济活动

何日生从解读“善”的造字讲起:善,就是“一人一口羊”,每个人都有才是“善”,所以“善”有共享、共有、共好、共善的意思。

在中国哲学中,真理还要善,要造福每个人,所以“善”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利他。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那是仁者帮助身边人,胜者帮助天下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靠近“恶”来教化万物,不是消灭它,打击它,而是转化它,教育它。荀子说:“圣人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二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即人们所必须的,你要供给他,但欲望不要把物质穷尽了。

何日生认为,整个经济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要利益百姓,利益万物;就商业来说,利众才有利润,更要履行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环境责任。

乔布斯在多次演讲中说,他相信,用热情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他在25岁的时候就拥有了大量财富,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追求金钱,而是要让人类变得更好。乔布斯的方法,就是把科技能够大众化。他让科技被人心所掌握,把生冷的机械变成艺术,他真的改变了世界。

乔布斯曾说:“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除非你把产品拿到他眼前。”何日生从乔布斯的案例中看到,创新不来自于调研,调研都属于过去,颠覆式的创新应该来自于直觉,直觉来自于清净的心。

“善”的第二个概念是“和合”,也是中国很重要的哲学。《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何日生分享了河梁红山文化的“华夏第一龙”,蛇身有龙角,随着与其他部落的不断融合,龙的形象里也逐渐出现了鱼鳞、鹰爪等元素,这是我们的祖先不断融合的结果,是“和合”的象征。当下,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成功,是物流、资金流等各种各样平台的整合,也是一种“和合”的象征。

善会让我们变弱吗?

何日生通过几个案例来印证,善是有力量的。

第一个案例,是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郭再源。他从小家里很贫困,父亲推着小推车做了一辈子小生意,过世前跟他说:“我这辈子没留下什么,留给你的只有‘诚信’两个字。”郭再源白手起家,过得很辛苦,只要能合法赚到钱的生意他都做,积累了很多财产。

2002年,慈济基金会的400多名志工们来到印尼义诊赈灾。郭再源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一起最脏、最贫困的地方看望穷人,发放物资。4天后,慈济的志工准备离开,郭再源在发言的时候突然哽咽,他想起了自己曾经也穷苦过,觉得自己应该做跟多事。郭再源开始整治当地的一条飘满垃圾的河,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捐点钱,更要亲自当志愿者,这让他的印尼员工们都很感动,也一起参与进来。

加入慈济后,郭再源对企业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不再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生意,停掉了很多会对社会产生不好影响的生意。郭再源的事业反而越做越大,扩大了数十倍,他告诉何日生:“每个人都想跟我做生意,每个人都在找我投资,把土地给我开发。因为他知道我以善为本质,沉着行事,我不会欺骗他。”

第二个案例是微软的新一代执行长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他来自印度,具备东方的精神。他的儿子是脑瘫患儿,一开始他自怨自艾,是妻子提醒他要体会儿子的心情,在与儿子的相处中,他慢慢学会了利他和耐心。2014年萨提亚接手微软的时候,微软的市值跌到3000亿美金,他就是用利他和合来缔造微软新的佳绩。

过去公司的考核对于员工的考绩都是堆叠式的,最后不是只要自己成功,还要确定同仁失败,才能够拿到优等。萨提亚采用了一个新的KPI制度,不只是你做了什么,还要说你为他人做了什么,你跟大家一起做了什么。从know it all到learn it all,新的考核制度,新的企业文化,微软开始以科技来达成客户还说不准确的需求,发掘客户还没有发现的问题并超前准备,同时展现一个多元的、包容的微软。2021年,微软的市值突破2万亿美金,成长八倍,缔造一个佳绩。

第三个案例,是巴塔哥尼亚,世界著名的一个户外运动服的制造商,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把所有的股份捐给了基金会,致力于环保,每年约一亿美元完全投入做环境的保护。他的信念是“地球是我们的家,公司是员工的家”。因为攀岩钉会破环山壁,他就停产两年,开发不伤害山体的铝制登山锥;因为户外运动服的原料棉花有打农药,他就在加州推动有机棉花种植,即使经济成本提高了很多,但降低了社会和环境成本;他还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呼吁消费者不要买新的夹克,巴塔哥尼亚可以帮顾客修补。

巴塔哥尼亚的员工先要爱大自然,他们的公司在海边,海浪来了,大家可以丢下手里的工作去冲浪;员工有两个月的带薪假,可以带薪去全世界的环保机构做志愿者;员工也可以带着孩子来上班。

何日生总结,要做好“善经济”,首先要找到企业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是以价值为领导,第三是以爱为管理。

有善的动机、善的方法,才会达到善的结果

何日生说,经济学有个名词叫帕雷托最优Perretta of humanity,意大利的经济学家认为分配最好的是分到大家都很满意,“只有利他,财富才会像水一样留到最需要的地方,要达到最好的经济分配,必须以利他为主”。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拿钱平分,在中国文化里,应该是“富者不骄,贫者无忧”。我们的紫禁城有三个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所谓共同富裕,要大家能够共荣共生,两个极端的观点找到共同之处。把两个极端的、对立的利益能够找到彼此能够互惠的机制,这就是“中和”的道理;“中和”之后是“保和”,就是指每一个人还能够各安其位、各谋其利,最后能够各正其命;能够把这样的境界使之万代就是“太和”。

2007年,慈济基金会到缅甸仰光赈灾,帮助当地农民净化被海水倒灌后的土地,并捐赠稻种给他们,最后丰收了。农民丁屯(U Thein Tun)遵循缅甸古老的文化教导,每天在煮饭前,抓一把米放在“米扑满”里,留给比自己更穷的人。在当地,大约有8万户农民都这么做。

慈济也倡导家庭主妇每天买菜前先省下五毛钱投到竹筒里,每一个月就能有十五元去帮助贫困之人。不是一个月发一次善心,而是每天发一次善心,积少成多。

一群南非的工人,也是积少成多,每餐捐出一口饭,用碎布缝纫做衣服,号召村民照顾艾滋病孤儿,还帮助2万多人有了生计。此时,无论是什么宗教,大家都互相拥抱,这个模式已经扩大到更多的非洲国家。

“他们看到,几百年来我们都是靠伸手向上,现在也可以伸手向下帮助别人,可以养活自己,找回了人性的尊严。爱人才有力量,有了好的心灵资本,也创造了社会资本。”

“不管你是贫困还是富有,人的才华不可能平等,财富不可能平等,可是你付出爱心是平等的。”何日生说,“企业也是希望为更多的人群来服务,达到一个共同富裕。所以我认为善经济跟慈善的关系是,你要更好地投入慈善以后,你会把善带进企业。企业家去做慈善,不要一直指挥别人,要亲自去服务,跟员工一起平等地去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李烨池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