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促会王香奕:COP28中国社会组织参会的五个发现
标签:
观察  
中国民促会王香奕:COP28中国社会组织参会的五个发现
提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0多家社会组织赴迪拜参会,此系新冠疫情后社会组织首次大规模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3日下午5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正式闭幕。COP28也被称为“全球盘点大会”,这是《巴黎协定》进入第一个五年实施周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阶段。2023年是第一次全球盘点,此后各缔约方将在2025年正式向联合国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也就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政策和行动路径。因此,2023年的COP28广受各方关注,会场盛况空前,参会人员规模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注册人数达1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0多家社会组织赴迪拜参会,此系新冠疫情后社会组织首次大规模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的推动下,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民促会)联合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业组成社会组织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联合体自2023年4月起定期召开筹备会议,协调讨论COP28议程策划、活动议题、场地设计、时间安排和人员分工等。为了提高社会组织参与COP28的水平和效果,民促会、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等多家社会组织举办了关于COP28能力建设和行前会等活动,并编写了《COP28参会指南》 等文件。

大会期间,社会组织利用中国代表团的场地“中国角”和联合国官方平台举办了形式多样、主题多元、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包括主题边会、新闻发布会和展台展览等,中华环保联合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设立了独立场馆,主题涉及太阳能、企业气候行动等。

“中国角”2023年也做了特别的设计和安排,分为边会一区、边会二区和展览区。其中边会二区的活动由联合体牵头策划,活动形式包括边会、午餐会、晚宴交流会以及茶艺、书法表演和H5打卡兑换礼品等,吸引了国际嘉宾驻足参观和交流,提升了国际观众对中国角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了确保中国角活动安全有序地举行,联合体协调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值班人员负责场地布置、设备测试和会议材料展示等工作,为边会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COP28期间,社会组织在中国角举办了近40场边会。2023年11月30日,民促会主办了“减排目标下民间国际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边会,来自中国、美国、阿联酋等多国的与会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减排。2023年12月3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举办“联盟日”高级别活动,邀请8个国家、12所高校的19位气候变化青年领袖交流经验,探讨青年在加速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的作用。同日,社会组织围绕“气候变化教育与青年实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女性与气候变化”等主题举办多场边会。其中,“女性与气候变化”边会邀请到了来自墨尔本市政厅、联合国妇女署、企业、智库和国内外社会组织的代表共同探讨女性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独特作用。2023年12月10日为数字化主题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阿里巴巴公益金会等联合主办了“弥合数字鸿沟,构筑气候韧性”边会。2023年12月11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主办了“加速低碳行动,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力量”边会,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作,加速全球低碳行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动员全民都采取低碳、零碳的生活方式。只要全民做出正确的选择,低碳转型就会加快实现。

2023年12月3日,民促会举办国际民间气候行动交流晚宴,邀请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实践,增进与各国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民间共识。2023年12月6日,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举办了“自然之声”音乐冷餐会,邀请各国代表在自然之声中进行冷餐交流,分享了对第一周气候谈判的观察,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围绕碳普惠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了对话。

除了中国角的活动,社会组织也活跃在联合国官方平台上。2023年12月6日,民促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世界农民组织等7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举办了“通过合作和创新推进气候行动和粮食安全”边会,深入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支持农民采用创新的方法改造和调整农业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会场内观众座无虚席,发言嘉宾与观众进行了热烈讨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这场边会的联合主办方跨越了亚、非、欧、美四大洲,大家从会前的线上沟通到现场的团队协作,用行动诠释了民间国际合作的最佳实践。

2023年12月8日,民促会与能链智电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社企融合在中东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希望结合企业的核心优势与社会组织的成功实践,共同推进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社区融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多贡献。2023年12月10日,民促会举办“气候变化教育与NGO行动”新闻发布会,邀请智库、社会组织和青年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以及青年参与的重要性,并发布了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民促会和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气候同行者”项目,该项目旨在培育应对气候变化的民间力量。2030年之前,该项目将资助超过1000万元,赋能100位公益人才,支持至少100个本地气候行动和气候变化国际交流项目。

此外,多家社会组织利用联合国官方展台举办特色展览活动,有的在播放触达人心的视频,有的在展示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有的在展示企业低碳产品等,生动讲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展台也吸引了来自欧洲、非洲、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参会代表前来参观交流,探讨与中国社会组织的潜在合作机会。

社会组织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关注“化石奖”评选工作。历届大会期间,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气候行动网络”根据各国的化石能源转型政策进展及该国政府代表团的谈判表现评选“化石奖”。该组织网络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有1900多家会员,是一家在气候变化政策倡导和行动方面非常活跃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我国社会组织发挥“国际气候行动网络”成员作用,积极参与该组织年度战略会,关注该组织COP28期间的各项行动日程,主动沟通我国能源政策及减排目标,民促会邀请执行主任塔西姆·埃索普参加中国角边会活动,增进其对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

通过观察我国社会组织参与COP28的情况,有以下发现:

一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申请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比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2023年刚刚申请到观察员资格;

二是参会社会组织的地域越来越广泛,参加COP28的社会组织代表来自北京、深圳、浙江、山西、四川等地;

三是参会社会组织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环保组织,COP28现场也出现了关注农村发展和灾害救援的社会组织,比如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

四是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平台正在从“中国角”过渡到联合国官方平台,除了举办边会等活动,社会组织开始申请独立场馆和展台,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民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

五是社会组织开始关注交叉议题,比如女性与气候变化、青年与气候变化等。

虽然社会组织从参会人员规模到组织活动的平台、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组织参与联合国气候大会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社会组织参与COP28以组织活动为主,跟踪谈判进展的屈指可数,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是其中之一;二是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交流有限,比如国际气候行动网络的战略会和每日例会等活动,我国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很低,民促会是其中之一;三是包括语言及对接国际话语体系在内的国际交往能力不足;四是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不足;五是社会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协同合作能力不足。

展望未来,期待我国社会组织能够找准自身定位,明确战略方向,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为持续参与气候治理贡献民间力量。

来自:《中国环境》杂志


调查问卷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