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如果问你,最近的愿望是什么?你或许会答一次旅行,一件觊觎已久的衣服,朋友承诺的精美礼品,或者再入手一只手机。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愿望却非常简单,他们想要的可能只是一支钢笔、一块小黑板、一个篮球……这些品对我们来说可能像自来水一样自然,但对一些孩子来说,或许成了他们短期内的一个目标,一种愿想。”

——学愿桥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树仁小学,有一群孩子,我们并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从什么时候起,跟随来京打工的父母来到这里;我们不曾留意他们放学后的时光,也不晓得也许他们涂鸦时甚至找不到一支合适的画笔。升入三年级后,孩子们面临学校一个小小的要求:用钢笔写字。可是,摆在眼前的一件问题就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一支钢笔。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眼神,语文老师蒋雷雷想到了通过学愿桥把孩子们的需求发布出去,寻求帮助。


蒋老师的情况并非个案,在学愿桥网站上展示的项目,都是来自边远地区的支教老师或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发起的。他们的教学环境大多比较简陋,也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但是却怀着让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资源的梦想。而学愿桥想做的,就是改善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通过搭建一个透明便捷的资助平台,连接起教育工作者和公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实现一个普通老师的教育梦想提供帮助

小伙伴们有没有小时候上课时有问题但是因为胆小不敢问呢?或者会不会有时突然想到一个特别好的回答,但是因为班上人太多老师注意不到呢?有时好不容易有个靠谱的点子老师还叫别人了。想想在城市里的学校都会有这种问题,何况乡村的学校呢。小小的屋子得有五六十人,一个老师怎么顾得来呢?这看起来是个特别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过你想过其实一块13块钱的小黑板就能帮老师和同学一个大忙呢?


明星项目——小黑板

在广东汕头深溪小学参加“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ChristinaWong老师,在教五年级的50多个学生,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也愿意表达想法的时候。一个老师真的很难同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让所有的孩子表达自己。于是Christina想到利用给每个孩子一个小黑板和一根粉笔,在一些课堂环节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答案和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这样老师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每个人的问题和想法。Christina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巧妙利用资源,在课内课外都发挥用处,学生们在课下也能利用小黑板做游戏。

项目效果

在汕头市朝南区仙城镇深溪小学支教的银延秀,觉得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生活太枯燥了,学生们除了体育课可以出去跑一跑,其它时间都在教室里,于是设想了一个“百行讲堂”的项目,让学生们多接触一些其他学科,激发起他们对各类知识的兴趣,希望学生们以后去图书馆借书不再只借漫画书,更愿意多借科学书。银延秀清晰记得第一次请来了一个中学生物老师,现场做了一个关于鸡蛋的实验,之后让学生们回家自己亲手尝试。在那以后,听过课的小朋友热情很高,会常常来问老师,“下次我们讲什么课啊?!”。



从2012年成立到2014年10月份,学愿桥已经资助130多位老师,151个项目,影响超过7550位学生。在这些项目中,有的是连基本教学工具都缺乏的老师帮学生申请铅笔黑板,有的是帮助整个学校建立图书馆加强学生读书兴趣,还有的教学生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学愿桥力求支持每一个有好点子的教育项目,通过老师的执行,不仅影响到学生,也能影响到整个村庄、整个社区。

NPO介绍

成立于2012年3月的学愿桥是一个关注教育公平的公益组织,致力于为教育者和公众提供一个透明便捷的平台,连接想法和资源,以小额资助的方式进行运作。由任教于资源匮乏学校的老师们提交项目申请书,申请小额资助,学愿桥审核每个项目,并与申请教师讨论,完善项目规划。通过审核的项目将会公布在学愿桥的在线小额资助平台上,关心教育的社会公众就可以在网站上选择项目进行捐助。


由于每个项目的平均资金都在1000元左右,所以这些项目,更像是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老师和学生们完成一个心愿。当项目达到一定数量时,它产生的影响将是中国的各个教室和社区,面向的也是整个社会大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即使是一个小学生也可以捐10块钱帮助他喜欢的项目和老师,也希望以此来帮助构建一个全民参与公益的社会。


发起人
脚踏实地的追梦者

学愿桥的创始人是黄可仁和邵逸然。两个同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华裔女生在北京的大学校友会相遇,发现了共同对公益和教育的兴趣。可仁在大学的时候辅修教育学,到北京后在清华公共管理学在研究社会组织的发展。逸然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看到学校的困难并毅然决定用自己的方法去帮助他们。两个人一拍即合,学愿桥也由此诞生。她们是20出头的年轻人,她们关注社会问题,她们发现问题不去抱怨,而是思考自己怎么可以去解决。敢做梦,更敢脚踏实地追梦


公益宣言

支持一位老师,影响一群学生。每个人都有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团队组成
黄可仁

黄可仁,CEO。可仁本科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生物与社会, 辅修教育学。怀着改变社会的大梦想,她毕业后从美国回到北京,期间意识到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希望通过学愿桥联结资源和需求,促进推动教育公平和建立一个人人关心公益的社会。可仁思维缜密,关注团队每个人的发展,负责机构的运营募款和发展战略。音乐,书籍,旅行,烘培都是她的最爱。

朱丹娜,项目总监。丹娜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和国际问题专业。对公益的热情将她拉进学愿桥的创始团队中,丹娜冷静理性,她的身影总是在乡村教室的一线。爬进云南的山沟里,访问方圆十几里唯一的一所学校,走进甘肃的山坡上已经倾斜的教室,聆听乡村老师需求。丹娜坚信,一个为老师服务的NGO必须真正了解老师。现在她负责学愿桥教师的调研以及其它公益组织的合作。


柯明智(Chris Clayman),技术总监。来自美国的柯明智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云南山村支教了两年。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乐器,只是拍手唱歌。这时他遇到了学愿桥并在学愿桥资助下为学生募集到了12把尤克里里(乐器),孩子们终于可以听到音乐了。柯明智在支教期间发现乡村里有很多有想法希望创新的老师,但是苦于无资源无法实施。他支教结束后便加入学愿桥,希望帮助更多的老师和更多的孩子。

黄先,市场总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黄先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她大四时就在学愿桥实习,毕业后她决定继续和学愿桥一起成长,现在负责学愿桥的资助人渠道和对外传播。阿先爱笑爱玩,更爱做梦。在学愿桥,她可以和一群敢做梦的人一起朝梦想的方向前进。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是她会和团队坚持走出自己的路。


调查问卷 置顶